寻根问艺:京城戏曲学府探秘

寻根问艺:京城戏曲学府探秘

东华门外的红墙根下,总有三五少年吊着嗓子练功,水袖翻飞间抖落一地晨光。这座千年皇城自徽班进京起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而今依然传承着梨园火种。若要探寻戏曲艺术的正统传承,不妨走进这些深藏京城的戏曲学府。

一、国字头戏曲殿堂

中国戏曲学院南门的两尊青铜麒麟,守望了六十余载春秋。这座戏曲界的最高学府,1950年由田汉、梅兰芳等宗师创立,青砖灰瓦间沉淀着《锁麟囊》的婉转、《长坂坡》的铿锵。表演系学生每日卯时即起,在枫丹白露剧场反复研磨四功五法,琴房里传出的京胡声常与枝头喜鹊和鸣。

学院特设的名家传艺课程堪称梨园活字典,八十高龄的武生名家仍能示范标准的鹞子翻身。去年毕业大戏《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水袖长达七米,在灯光下化作流动的云霞,这般绝技正是出自昆曲非遗传承人的亲授。

二、百年传承的摇篮

虎坊桥畔的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的喜连成科班。朱漆大门内,孩童们踩着厚底靴在青石板上跑圆场,稚嫩的叫小番穿透海棠花影。这里的娃娃班采取六年制培养,文化课教室与排演厅仅一墙之隔,笔墨纸砚与刀枪把子相映成趣。

教学大纲里藏着老艺人的智慧结晶:晨功要数着宫墙砖块练台步,声乐课在陶然亭吊嗓子能借水面扩音。去年赴法交流的《三岔口》剧组,小演员们用无实物表演征服了巴黎观众,谢幕时收到的红玫瑰在戏服上染出别样风情。

三、民间传承的活水

前门老胡同深处,藏着一处没有挂牌的传习所。朱漆斑驳的门楣上,守正斋三个金字依稀可辨。每周三清晨,总能见到蹬着自行车的票友载着胡琴来学戏。这里的教习是退休的名角,八仙桌上摆着盖碗茶和工尺谱,说戏时爱用烟袋杆比划身段。

天桥杂耍场边的戏班至今保留着撂地传统,小学徒在人群围观中摔打锤炼。去年非遗日,师徒合作的《钟馗嫁妹》赢得满堂彩,老观众发现小钟馗的喷火绝技竟比师父多喷了三尺。

暮色中的正乙祠戏楼,传来年轻演员的夜戏排练声。胡同里的梆子声与写字楼灯光交相辉映,印证着戏曲教育在古都的生生不息。这些或巍峨或朴素的戏曲学府,如同皇城根下的老槐树,年轮里刻着传统,新枝上萌发着无限可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