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京韵:细数北京戏曲教育的百年传承
寻根京韵:细数北京戏曲教育的百年传承
北京城根儿下的胡同里,总能听见若有若无的胡琴声,这是座将戏曲艺术刻进血脉的城市。在这座千年古都,戏曲教育如同老舍笔下的茶馆,既有百年老字号的醇厚,也有新派茶馆的革新,共同滋养着传统艺术的传承人。
一、国字号殿堂:中国戏曲学院
护国寺街东口的朱红大门后,藏着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学府。1950年建校时,梅兰芳先生亲自题写校名,田汉、欧阳予倩等大家在此开坛授课。这里至今保持着四功五法的传统教学,晨光微熹时,练功房里已满是压腿吊嗓的学生。
京剧系保留着口传心授的师承制度,程派青衣的游丝腔、裘派花脸的炸音,在师徒手把手的传授中生生不息。昆曲专业的学生要学工尺谱、练身段谱,每周二十节专业课的强度,让年轻学子真切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
二、梨园新枝: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南三环的槐树下,北戏的练功房彻夜通明。这所创办于1952年的老牌艺校,前身是梅兰芳担任首任校长的北京艺培戏曲学校。现在的北戏既教传统戏码,也排实验剧目,去年改编的摇滚版《牡丹亭》曾引发热议。
这里的学生从十二三岁开始住校学艺,每天五点起床练早功是铁律。梆子班的孩子们在水泥地上摔打练毯子功,评剧专业的学生在四合院里对着一树海棠练眼神。副校长孙毓敏常说:戏曲是苦出来的艺术,但苦中有真味。
三、多元交汇的戏曲教育生态
中戏的戏曲系藏在昌平校区梧桐深处,这里的学生既要学传统折子戏,也要排演先锋实验剧。去年毕业大戏《罗生门》将京剧程式与日本能乐结合,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力。中央民族大学的戏剧系则专注少数民族戏剧,蒙古族呼麦与京剧唱腔的碰撞,让古老艺术焕发新彩。
什刹海边的业余戏校里,银发票友们跟着专业老师学唱《锁麟囊》;798艺术区的现代剧场中,戏曲专业的毕业生尝试用全息技术演绎《三岔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恰似北京城的模样——宫墙红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胡同里的鸽哨与地铁轰鸣共谱新曲。
站在正乙祠戏楼的百年戏台上远眺,可见长安大戏院的霓虹与保利剧院的玻璃穹顶交相辉映。北京的戏曲教育就像这座城市,既执着地守护着文化根脉,又敞开胸怀拥抱时代浪潮。当年轻学子在练功房挥汗如雨时,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