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寻梦处:细数北京那些值得关注的戏曲学府
京城梨园寻梦处:细数北京那些值得关注的戏曲学府
北京作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汇聚着众多培养戏曲人才的殿堂。在这座千年古都的胡同深处,红墙黛瓦间回荡着咿呀的吊嗓声,承载着无数少年人的戏曲梦想。若您也在寻找进入戏曲艺术殿堂的门径,不妨随笔者一探究竟。
一、国字号戏曲殿堂
中国戏曲学院这座戏曲界的清华园,坐落在陶然亭畔已有七十余载春秋。推开那扇朱漆大门,迎面可见的仿古戏台上,京剧系学生正在排演《贵妃醉酒》,水袖翻飞间尽显梅派风韵。表演系本科班采取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院团名角与学院教授的双重指导。去年刚毕业的武生新秀李文龙,就是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摘得了小梅花奖。
中央戏剧学院的传统戏曲系虽不似影视表演专业那般耀眼,却藏着真正的大内高手。这里的戏曲文学专业全国独此一家,课程设置跨越元杂剧文本研究到现代戏曲创作。去年该系师生参与创排的新编昆曲《牡丹亭·数字版》,将全息投影融入传统程式,在长安大戏院连演二十场仍一票难求。
二、特色化戏曲人才培养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六年制京剧表演班,采取校团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每周三的练功房里,北京京剧院的武丑名家张金元正手把手纠正学生们的矮子功,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十五年。学院与北方昆曲剧院合办的昆曲班,近年培养出多位能担纲《长生殿》《桃花扇》的青年演员。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京剧器乐专业堪称文武场黄埔军校。二胡专业学生每天要完成六小时琴房练习,板鼓专业晨功从五点半的撕边练习开始。这里走出的月琴圣手王梦婷,如今已是国家京剧院的台柱子,她独创的月琴吟唱法让传统伴奏焕发新声。
三、多元化的戏曲进修通道
北京京剧院开设的名家传艺班,每季度邀请不同流派的传承人驻院授课。去年程派青衣张火丁的《锁麟囊》精讲课,吸引来三十多位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国家图书馆的戏曲工作坊则更侧重理论提升,近期推出的京剧脸谱符号学解读讲座,让不少票友直呼打开了新世界。
对于业余爱好者,东城区文化馆的百姓戏园项目提供阶梯式课程。周二的京剧老生班由退休名票李凤山执教,他自创的呼吸吐字九步法让零基础学员三个月就能唱整段《空城计》。西城非遗展示中心的戏曲体验日更是亲子家庭的最爱,孩子们可以试穿全套行头,跟着老师画戏曲脸谱。
站在中国戏曲学院实验剧场的后台,看着即将登台的少年们勒头、扎靠,笔者忽然想起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话:戏曲是活在当下的传统。这些承载着文化血脉的戏曲学府,正以各自的育人智慧,为传统艺术续写新的传奇。无论您是立志从艺的追梦人,还是渴望亲近传统的爱好者,北京的戏曲教育生态都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梨园的大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