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朱漆门,且听梨园声:北京听戏地图
推开朱漆门,且听梨园声:北京听戏地图
推开朱漆门,且听梨园声:北京听戏地图
老戏迷们常说,北京的魂儿藏在戏楼里。当暮色四合,那些飞檐翘角的古戏台次第亮起灯笼,胡琴声起,水袖轻扬,六百年皇城根儿下的戏味儿便活了。跟着这份地图,我们且去寻访那些仍在吟唱的古早腔调。
一、百年戏楼觅古音
湖广会馆的雕花藻井下,时光仿佛凝固在光绪年间。这座京城现存最完整的会馆戏楼,连木地板都浸透了程长庚、谭鑫培的余韵。坐在八仙桌旁听《定军山》,跑堂的铜壶续水声与台上的刀马旦唱腔交织,恍若穿越时空。
正乙祠戏楼的穹顶藏着玄机。这个银号会馆改建的戏楼,穹窿结构让余音绕梁三匝。梅兰芳曾在此连演三天《贵妃醉酒》,如今每月初九的昆曲折子戏专场上,笛师仍用百年工尺谱伴奏,婉转的水磨腔在梁间流转。
二、新老交融听戏处
长安大戏院的霓虹灯下,藏着老戏迷的秘密。二楼包厢保留着民国制式,红丝绒座椅见证过马连良的《借东风》。每周三的老戏骨专场,名角儿不用麦克风,全凭真嗓穿透三层观众席,末了总有人喝彩好!角儿!
繁星戏剧村的水泥剧场里,新编戏正破茧。当《牡丹亭》遇上现代舞,当武生踩着电音开打,年轻观众举着戏词弹幕牌会心一笑。这里的后台永远向观众敞开,卸了妆的演员会与你细说脸谱里的乾坤。
三、胡同深处有戏魂
杨梅竹斜街的模范书局,每周五变身微型戏园。评书艺人醒木一拍,京韵大鼓弦子一响,坐在古籍堆里听《探晴雯》,茶香混着旧纸香,这才是老北京的下午茶。掌柜说,这传统从民国报馆茶座延续至今。
什刹海银锭桥边的茶馆,常有票友雅集。点一壶高末,看退休的琴师与大学生合演《锁麟囊》,穿汉服的姑娘打着手语同步翻译唱词。掌柜老李总念叨:戏要传,就得这么新旧掺着唱。
当暮鼓响起,前门大街的宫灯渐次点亮。那些雕梁画栋的戏楼里,胡琴依然咿呀,只是多了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面孔。六百岁的京城戏脉,正在古老砖缝里萌发新芽。下个周末,何不寻家戏园子,让那穿越时空的腔调,在心上烙个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