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在京戏校:台前幕后皆是真功夫

学艺在京戏校:台前幕后皆是真功夫

北京南二环的护城河畔,坐落着一处青砖灰瓦的院落,晨光里总能听见吊嗓子的清音穿透红墙。这里是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门楣上以戏为魂四个大字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走进这座戏曲教育的殿堂,学生们每日都在经历着传统艺术最本真的传承。

一、晨功暮课见真章

寅时刚过,练功房便已人影幢幢。素色练功服的少年们正在重复着云手动作,手腕翻转间要像拂过水面般轻盈。戏曲形体课上,老师用戒尺轻点学生的腿弯:马步要像老树盘根,上半身得似杨柳扶风。这种看似矛盾的劲力平衡,需要日复一日对着练功镜揣摩。

唱念课室里,十七岁的王雨晴正跟着老师校正《贵妃醉酒》的念白。海岛冰轮初转腾七个字,唇齿开合的角度要精确到毫米。老师突然用折扇轻敲桌面:停!'初'字尾音要像抛出去的水袖,不能拖泥带水。窗外的海棠花随风飘落,与屋内此起彼伏的吟唱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二、方寸舞台大世界

剧目课是最受学生期待的时光。排演《三岔口》时,饰演任堂惠的李明浩在漆黑舞台上与对手完成摸黑打斗,稍有不慎就会撞到道具。老师要求他们蒙眼对练,直到能感知对方气息的流动。当指尖触到对方衣袂的瞬间,李明浩突然明白了何谓无中生有的表演真谛。

后台的盔头制作课上,学生们正用鱼鳔胶将点翠羽毛粘贴在凤冠上。十六岁的陈晓璐屏息凝神,镊子尖挑起比指甲盖还小的翠羽,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整体造型。这些即将失传的手艺,比任何机械都精准。老匠人说着,手里的刻刀在犀牛皮上雕出细若发丝的纹路。

三、守正创新两相宜

数字媒体教室里,学生们正在用三维动画还原《牡丹亭》的舞台布景。戏曲程式化表演与全息投影技术碰撞出奇妙火花,杜丽娘的水袖拂过虚拟桃花时,传统的身段被赋予新的视觉语言。这种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古老的程式在数字时代继续生长。

京剧打击乐课上,板鼓声突然混入电子音效。老师示范如何用合成器模拟锣鼓经,传统急急风节奏与现代电子乐交融,竟生出时空交错的震撼。十八岁的鼓手张子航发现,当檀板遇见数码,戏曲音乐的边界正在无限延展。

暮色中的校园,晚课的学生正在临摹戏曲脸谱。朱砂、石青在宣纸上晕开,勾勒出忠奸善恶的千年密码。远处传来隐约的胡琴声,那是有人在排练新编戏的唱腔。在这座承载着六百年戏曲记忆的院落里,传统与创新如同阴阳鱼般流转不息,每一代学子都在用青春续写着梨园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