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推开朱红色的大门,雕梁画栋间飘来悠扬的胡琴声,这里是北京南二环的万泉寺400号——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梨园界的清华,这座看似低调的校园里藏着太多令人惊叹的细节。

**清晨六点半的练功房**,永远是全院最热闹的地方。京剧系的学生们穿着灯笼裤,在把杆上压腿时,隔壁昆曲班的同学正对着水袖琢磨抖袖的弧度。最让人震撼的是武戏课堂:刀枪剑戟的破空声中,学生们腾空三米完成云里翻,落地时却轻如鸿毛。这种日复一日的锤炼,让每个国戏人都自带戏中人的气场。

校园里藏着不少宝藏:古色古香的综合楼里,梅兰芳穿过的点翠头面在玻璃柜中流光溢彩;大剧场后台的衣箱中,叠着金线密绣的蟒袍;图书馆顶层珍藏的清代昇平署档案,记载着慈禧太后听戏的御批。最神奇的是小剧场后台的暗门,推开竟能直通地下室的传统盔头作坊,老匠人正在用真头发制作甩发。

在这里学戏远不止于唱念做打。戏曲文学系的学生要学《元曲选》与《牡丹亭》文本细读,导演系排戏时要研究明代《韩熙载夜宴图》的空间调度,就连新媒体专业都在用AR技术复原《同光十三绝》的扮相。中秋夜的游园惊梦雅集上,你会看到弹三弦的男生和跳现代舞的女生即兴合作,古老的水磨腔与电子乐碰撞出奇妙的和鸣。

国戏人有个心照不宣的传统:毕业大戏的谢幕时刻,总要把第一束花献给西南角的程砚秋雕像。这座1943年栽下的海棠树下,老校长曾说过戏比天大。如今,当年轻学子们带着一棵菜精神走向长安大戏院的舞台时,衣襟上仍沾着校园里四季不败的梨花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