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专戏曲学院:在争议中坚守的梨园摇篮
北京中专戏曲学院:在争议中坚守的梨园摇篮
北京中专戏曲学院的校门口立着一块斑驳的青铜牌匾,上面以戏育人四个大字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路过的人常会驻足打量这个略显陈旧的校园,好奇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戏曲传承密码。
一、非典型职校的生存之道
在职业教育追求产教融合的当下,这所戏曲中专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每天清晨6点雷打不动地练早功,京胡声与吊嗓子的咿呀声穿透晨雾;曲艺专业教室里,快板声与单弦三弦交织成独特的韵律。与普通职校实训室里数控机床的轰鸣不同,这里的实训剧场永远飘着油彩与松香的味道。
教戏曲毯子功的张老师总说:戏曲是门苦功夫,现在愿意吃苦的孩子越来越少。但每周三的名家工作坊总能吸引学生把排练厅围得水泄不通。去年梅花奖得主王艳来校指导《贵妃醉酒》时,旦角班的学生在台毯上跪着模仿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水袖功。
二、传统与现代的角力场
多媒体教室里,数字动画专业的学生正在用3D建模还原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隔壁京剧表演班的锣鼓点透过隔音墙隐隐传来,形成奇妙的时空交错。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琴房里的智能校音器与传统工尺谱并置,练功房的全景摄像系统记录着每个身段细节。
教戏曲文学的陈教授坦言:我们像在走钢丝,既要守住戏曲本体,又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技能。去年毕业的武生班学生李远航,现在既能在长安大戏院演《挑滑车》,也能在短视频平台用AI换脸技术演绎关公战秦琼,这种跨界生存或许正是新时代戏曲人的出路。
三、不被定义的成长之路
戏曲道具制作车间里,00后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点翠头面在日光灯下流光溢彩。传统工艺师傅老周起初对这些新玩意儿嗤之以鼻,直到看见学生用数控雕刻机做出的盔头纹样比手工更精细,才感慨老手艺也得穿新鞋。
在就业去向表上,专业院团演员的选项旁,近年新增了新媒体戏曲编导非遗数字化工程师等新鲜岗位。去年毕业的评剧班女生林晓雯,如今在抖音拥有50万粉丝,她用电子音乐混搭评剧唱腔的作品,让白派传人刘萍老先生都忍不住点赞:这丫头,把老戏唱出新味道了。
暮色中的练功房依然亮着灯,汗水在木地板上洇出深浅不一的痕迹。这里没有光鲜的实训大楼,没有企业冠名的订单班,但在那些对着镜子反复打磨身段的年轻身影里,在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厚底靴中,藏着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坚守与蜕变。当电子屏前的Z世代重新发现水袖扬起时的光影之美,或许这就是传统戏曲中专存在的终极意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