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藏着京城戏魂:这门老手艺凭什么让年轻人挤破头?
胡同深处藏着京城戏魂:这门老手艺凭什么让年轻人挤破头?
说起北京的文化名片,您可能立马想到故宫、烤鸭,但老北京人会神秘一笑:您得去戏园子里找真章儿。当夜幕降临前门大街,梅兰芳大剧院售票窗口排起的长龙里,穿汉服的00后和摇着蒲扇的老票友正热络地聊着今晚的《贵妃醉酒》——这看似魔幻的场景,正是当下京城戏曲的真实写照。
**一、帝王将相的戏台子,如今成了百姓客厅**
正乙祠戏楼斑驳的雕花木门后藏着个秘密:当年谭鑫培在这里唱《定军山》时,连光绪帝都扮作小太监偷偷溜出宫听戏。如今二楼雅座的老榆木圈椅上,刚下班的白领正捧着盖碗茶,看台上杨子荣的虎头靴踏着电子背景屏里的林海雪原。长安大戏院的检票员老张说:去年跨年场演《四郎探母》,票贩子把1280的包厢票炒到八千,比周杰伦演唱会还紧俏。
**二、百年绝活撞上Z世代**
抖音直播间里,95后京剧演员郭霄戴着VR眼镜教网友画霸王脸谱,弹幕刷着姐姐杀我;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办发现,报考京剧专业的00后里竟有三成是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在三里屯网红酒吧镀金时代,电子乐混搭西皮二黄的《新贵妃醉酒》让外国游客举着手机狂拍。老戏迷王大爷在广德楼看完沉浸式京剧《浮生六记》后感慨:这帮孩子把全息投影怼到演员脸上,我这心呐跟着锣鼓点七上八下的。
**三、角儿未老,茶未凉**
凌晨四点的湖广会馆后台,00后武生李鹤林正在勒头,师父用金箔给他补鬓角的瞬间,恰似百年前杨小楼给梅兰芳勾眉的复刻。正乙祠的票友微信群京韵夜未央里,金融街投行女总监正组织周末包场看《大闹天宫》。前门鲜鱼口的老裁缝铺,苏绣大师用3D打印技术复刻梅派戏服上的点翠头面,订单排到了三年后。
当您下次路过琉璃厂,不妨循着忽远忽近的胡琴声拐进某条胡同。推开那扇虚掩的朱漆大门,或许会撞见画着半面妆的旦角正在教金发碧眼的老外走圆场。在这里,六百岁的京剧正踩着智能舞台的升降机,在激光与老茶香交织的时空里,向世界唱着独属于北京的摩登与沧桑。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