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景戏曲:黄土高坡上的一曲苍凉绝唱
北景戏曲:黄土高坡上的一曲苍凉绝唱
在晋陕交界的黄土沟壑间,当暮色漫过千沟万壑,总能听见苍劲的唱腔穿透层层山梁。这是北景戏曲独有的声腔,像一把被岁月磨得锃亮的犁铧,深深扎进黄土地的褶皱里,翻搅出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一、深沟里的戏魂
北景县境内在明清时期就流传着三十六堡七十二寨的说法,这些星罗棋布的土堡寨子,构成了北景戏曲最初的生存空间。每逢庙会时节,各村寨的戏班子在夯土筑就的戏台上竞演,台下的观众能从日头偏西看到月挂中天。最鼎盛时,仅北景境内就有17个专业戏班,每个戏班都藏着几本用麻纸手抄的密本戏。
这里的艺人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口耳相授,心手相传。老艺人教戏时,往往在窑洞深处点一盏油灯,让徒弟对着土墙上的剪影学身段。这种教学法留下的不仅是技艺,更让每个动作都带着黄土般厚重的质感。旦角的水袖要甩出黄河浪涛的力道,武生的亮相要如崖畔古柏般遒劲。
二、梆子声里的生命图景
北景戏曲的打击乐堪称一绝,主奏的枣木梆子需取自百年老树。老艺人们说,这样的木头经了足够的风霜,敲击时才能发出带着血气的声响。当梆子、堂鼓、马锣齐鸣时,整个戏台仿佛化作奔腾的黄河,将观众卷入激荡的生命长河。
经典剧目《老井记》中,主人公王老汉打井的段落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特质。演员通过跪步旋锹鹞子翻身等程式动作,将打井的艰辛化作诗意的舞蹈。当井水喷涌而出的瞬间,全场梆子骤停,只余一缕箫声如清泉流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正是北景戏曲的独到之处。
三、绝处逢生的文化火种
上世纪90年代,北景戏曲遭遇空前危机。最后的老戏班解散时,班主把行头埋在了祖坟旁,说让它们守着先人睡。转机出现在2003年,县文化馆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1947年的演出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367出失传剧目。这份泛黄的文书,成了重燃戏魂的火种。
新一代传承人摸索出独特的活态传承模式。他们在现代戏中加入无人机航拍的山河影像,用全息技术再现老艺人的经典唱段。更令人称道的是恢复了塬上对戏的传统——两个戏班隔沟相望,交替演唱同一出戏,让梆子声在山谷间碰撞出奇妙的回声。
如今的北景戏曲节上,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皓首老者与垂髫稚子同台,老腔新韵交织,古戏台与现代光影共舞。这让人想起当地艺人的那句口头禅:戏是活的,就像黄河水,拐个弯又是新模样。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这门古老艺术正以倔强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