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戏曲老师叫什么?探寻传统艺术在理工院校的传承故事

**北科大戏曲老师叫什么?探寻传统艺术在理工院校的传承故事**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知名高校,许多人对其印象可能停留在“钢铁摇篮”“材料强校”等标签上。但鲜少有人知道,这所理工气息浓厚的校园里,还隐藏着一群致力于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老师。他们用一腔热情,在实验室与教学楼之间,为年轻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梨园艺术的大门。

**戏曲课进理工课堂?北科大的“跨界”尝试**

你或许会好奇: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为何会开设戏曲课程?实际上,北科大近年来持续推进“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尤其重视以美育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2018年起,学校在公共选修课中增设《中国传统戏曲赏析》《京剧表演基础》等课程,而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正是北科大艺术教育中心的几位“宝藏教师”。

**他们是谁?揭秘北科大戏曲教师团队**

据公开资料显示,北科大戏曲课程的核心教师包括**张婉华**和**李国栋**两位老师。

-**张婉华**:京剧程派青衣演员出身,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在国家京剧院担任演员十余年。2016年加入北科大后,她将专业舞台经验融入教学,独创“理工生也能唱好戏”的互动教学法。课堂上,她会用工程制图的“结构思维”分析京剧身段,甚至用数学模型解析戏曲唱腔的韵律,让理科生直呼“原来戏曲这么科学!”

-**李国栋**:北科大校友口中的“戏曲科普达人”,本职是校团委文化指导教师。虽非科班出身,但他深耕戏曲理论研究,尤其擅长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剧目。他主讲的《戏曲中的中国哲学》选修课,常常座无虚席,被学生评价为“用笛卡尔坐标系分析《牡丹亭》的时空穿越,绝了!”

**课堂之外:戏曲社团与“钢铁舞台”**

除了课堂教学,两位老师还牵头成立了“冶韵戏曲社”(“冶”取自北科大“钢铁冶金”特色),吸引了两百余名学生参与。社团不仅排演《锁麟囊》《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还创作了融合校园文化的原创作品——比如用京剧唱腔演绎校史故事《钢魂》,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中斩获金奖。

更有趣的是,学生们自发将戏曲元素融入科技项目: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曾设计过“智能戏曲盔头”,用3D打印技术复原传统头饰;计算机学院团队则开发了“AI京剧脸谱生成器”,用算法创作出科幻感十足的新式脸谱。张婉华老师笑称:“这些作品让我看到,戏曲的根,扎在年轻人心里也能开花。”

**传统与未来的碰撞:理工院校的文化担当**

北科大戏曲课程的走红,折射出当代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正如李国栋老师在采访中提到的:“教戏曲不是要培养专业演员,而是让年轻人理解,科学追求理性之美,艺术孕育感性之魂——二者本质上都在探索世界的真理。”

如今,每逢学期末的戏曲专场演出,北科大的礼堂里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穿着实验服的学生匆匆赶来,放下书包就化身“杨门女将”;埋头编程的“码农”抱起月琴,为同窗的唱段伴奏。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它不需要刻板的传承,而是与年轻灵魂的真诚对话。

所以,若再有人问起“北科大戏曲老师叫什么”,答案或许不只是几个名字,更是一群人在理工沃土上耕耘文化薪火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