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绕梁三百年:一腔坠子里的黄河故事

乡音绕梁三百年:一腔坠子里的黄河故事

农历二月二的鲁西南庙会上,老戏台前人头攒动。一位银发老者手持简板,三弦声起,浑厚苍劲的唱腔在麦浪翻滚的平原上荡开:说的是东汉刘秀走南阳,王莽篡位乱朝纲......这是北派坠子艺人张广田正在演唱《刘秀访将》,台下白发翁媪轻声应和,年轻后生举着手机录像,黄土地上的古老声腔在春日暖阳中流转。(开篇场景描写引出主题)

**一、黄河岸边的草根艺术**

北派坠子诞生在黄河决口处。清道光年间,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逃荒的艺人带着渔鼓道情沿黄泛区北上,在山东菏泽、聊城一带与弦子书相遇。三弦的清脆遇上渔鼓的浑厚,河南方言糅合鲁西腔调,催生出这个崭新的曲种。艺人们或坐茶馆,或赶庙会,一袭布衫,两件乐器,便把《杨家将》《包公案》唱遍鲁豫冀三省交界的三十余县。(历史溯源)

**二、黄土地上的声音密码**

在郓城老艺人李教增的传习所里,学徒们正练习立嗓绝技。这种源自黄河号子的发声方法,要求演唱者站立提气,声贯丹田,唱到高亢处如孤雁穿云,低回时似黄水呜咽。伴奏的坠琴更藏着玄机,琴师左手揉弦如浪卷细沙,右手运弓似风过柳梢,弦音与唱腔时而追逐,时而缠绕,把《李逵夺鱼》的莽撞、《黛玉悲秋》的哀婉演绎得淋漓尽致。(艺术特色描写)

**三、麦田里的流动戏班**

上世纪三十年代,曹县马楼村的坠子班堪称传奇。班主马玉萍独创马家十八板,带着三十余人走南闯北。戏箱里装着缀满补丁的蟒袍,驴车上载着油彩斑驳的刀枪把子。他们在麦场支起帆布棚,汽灯一亮,弦声一响,周围十八村的乡亲便举着火把赶来。戏班用演出换来的红薯干果腹,却把《响马传》《小八义》唱得荡气回肠。(历史故事增强可读性)

**四、新声旧韵的交响**

2019年郓城坠子剧团下乡演出,团长刘瑞华发现了个怪现象:年轻观众最爱《武松打虎》里三碗不过岗的俏皮唱段。老艺人们连夜改编,加入电子混响和鼓点节奏,传统平板唱腔配上动画投影,让千年老曲焕发新颜。如今在抖音平台,北派坠子话题播放量突破千万,菏泽艺校的00后学员们用流行唱法演绎《水泊梁山》,竟在大学生音乐节上摘得桂冠。(现代传承案例)

夜幕降临,曲终人未散。张广田老人放下简板,端起粗瓷碗喝了口酽茶。台下有后生喊:张爷,明儿个还来不?老人眯眼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村落,沙哑着嗓子应道:只要黄河水不干,咱这坠子就断不了弦!风过处,麦浪沙沙作响,仿佛三百年前那个逃荒艺人留下的余韵,仍在鲁西南大地上生生不息。(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