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庙会唱大戏:社戏里的千年乡音

北社庙会唱大戏:社戏里的千年乡音

暮春时节,北社村头的古槐绽出新绿。戏台前,七旬老汉王德顺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褪色的红木条凳,嘴角扬起笑意:今年正月十五的《龙凤呈祥》,该轮到咱村唱全本了。话音未落,戏台后传来悠扬的胡琴声,仿佛穿越时空的召唤。

一、古戏台上的活化石

北社庙会的社戏,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民间戏曲活态传承。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扛着长条凳,踩着晨露聚集在古戏台前。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戏台,梁柱间至今保留着清嘉庆年间戏班题写的龙凤班墨迹。

戏班行当里流传着北社戏,三件宝的说法:老生张金锁的髯口是祖传的牦牛尾制成,旦角李凤英的凤冠缀着光绪年间的料珠,武生赵铁柱的靠旗上还留着同治年间戏班班主的血指印。这些浸透岁月的老物件,在铿锵锣鼓中焕发新生。

二、乡音里的密码

呔!看枪!随着赵铁柱一声断喝,《长坂坡》里的赵云在戏台上翻出十八个旋子,台下顿时炸开喝彩。这种融合了少林功夫的武戏,正是北社社戏的独门绝技。老人们说,当年闯王李自成的部下在此驻扎,将战场搏杀之术化入戏曲身段。

后台的戏箱里,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个手抄戏本。泛黄的宣纸上,工尺谱与唱词错落有致,间或夹杂着方言俚语的注音。八十三岁的老琴师孙守业能闭着眼拉出七十二种曲牌,他说:'哭腔'要像麦梢上的露水,'欢音'要似打场的碌碡,这才对味儿。

三、薪火相传的守望

夜幕降临,戏台两侧的松明火把映红了观众的脸。十岁的栓柱趴在台口,目不转睛地盯着武生的把子功。后台,他的爷爷正给年轻演员勾脸:眉要立,眼要吊,咱北社的关公脸谱可比别处多三道金线。油彩在皱纹间流淌,绘就的不仅是脸谱,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

散戏时分,月光洒在古戏台的飞檐上。村主任带着年轻人往戏箱贴封条,红纸黑字写着甲辰年封箱大吉。戏台下的青石板上,深深浅浅的脚印里,盛满了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当晨曦再次染红古槐新叶,那穿越六百年的唱腔,依然会在庙会的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