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施庄的戏台子:老腔一吼四十年

北施庄的戏台子:老腔一吼四十年

清晨五点的北施庄还笼在雾里,村西头老槐树下的戏台子却早早就热闹起来。张福生正往褪了色的朱红台柱上挂油灯,灯罩上还留着去年正月唱《穆桂英挂帅》时溅上的几点烛油。这个占地不过三亩的土戏台,已经撑起了北施庄四十年的戏魂。

**一、梆子声里的庄稼汉**

北施庄的戏是蘸着泥土长出来的。农闲时节的打麦场上,随便哪个汉子把锄头往地上一戳,张口就能来段《打金枝》。村东头种大棚的李二柱,白天在塑料棚里侍弄番茄苗,晚上卸下围裙就成了《铡美案》里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这里的梆子戏不用专业戏班,庄稼人踩着沾满泥巴的布鞋上台,一嗓子能震落房檐上的麻雀。

老辈人记得清楚,1978年恢复庙会那会儿,村里凑钱置办的第一套行头是拿化肥袋子改的蟒袍。如今保管在祠堂里的凤冠,缀着的珠子还是女人们拆了嫁妆凑的玻璃纽扣。去年省剧团来交流,看到这些古董直咂舌:你们这戏服,比我们团长岁数都大。

**二、土台子上的人生百态**

台前的青石板早被磨得发亮,哪块砖缝里没藏过娃娃们偷吃的花生壳?开戏前总见王寡妇挎着竹篮穿梭在人群里,五分钱一碗的炒瓜子能卖出三十斤。八十岁的赵老爷子雷打不动占着西南角的石墩,他说这个位置听武场子的锣鼓最带劲。

正月十五唱《火焰驹》,台上马童翻跟头踢翻了烛台,火苗子蹿起来两尺高。台下看戏的没人躲,反倒齐声叫好——这不正应了戏里的火马奔腾?去年冬天下大雪,台上唱《窦娥冤》飘起纸片雪,台下七十多个乡亲硬是顶着鹅毛大雪听到三更天。

**三、手机镜头对准老戏台**

如今戏台后墙贴上了二维码,扫码能看全本《对花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建了微信群,群里天天有人发老父亲唱戏的短视频。去年村里第一次搞网络直播,张福生特意把用了二十年的铜锣擦得锃亮,结果开播十分钟就涌进来三千多人,弹幕把屏幕都盖严实了。

镇上的非遗普查员来录影那天,平常唱老生的刘三叔紧张得喝了半斤地瓜烧。可等胡琴一响,他扮上诸葛亮往台中央一站,那《空城计》唱得比哪回都亮堂。收工时普查员感叹:您这唱腔里,有我们录音棚里学不来的地气儿。

暮色渐浓时,戏台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几个半大孩子蹲在后台,跟着琴师老周学打梆子。远处炊烟起了又散,新蒸的槐花馍香气混着油彩味儿,在暮春的晚风里酿成独属于北施庄的味道。台前那块以戏化人的木匾被夕阳镀了层金边,四十年风吹雨打,字迹反而越发清晰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