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里的闹热:北宋人管他们的戏曲叫什么?

汴梁城里的闹热:北宋人管他们的戏曲叫什么?

汴京城的夜晚从不寂寞。州桥夜市的灯火映红了半条汴河,瓦舍勾栏里传出阵阵锣鼓声。一场杂剧正演到紧要处,副净画着夸张的花脸,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引得满堂哄笑。这种让北宋百姓如痴如醉的表演,正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戏曲形态。但当我们翻开史书,杂剧二字背后,藏着远比字面更生动的故事。

一、瓦舍里的五花爨弄

北宋的戏曲不叫戏曲。这个现代词汇诞生前,汴京人用更鲜活的词汇形容他们的娱乐——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东京梦华录》,记录着宣德楼下御街两侧的露天剧场:诸棚杂剧,各以旗帜、帐额等标识为号。但杂剧二字并非宋人首创,唐代教坊已有杂剧之名,不过彼时的杂剧更像是歌舞杂耍的大杂烩。

真正让杂剧脱胎换骨的,是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固定剧场取代了唐代流动的戏棚,催生了职业化的露台子弟。这些专业艺人把参军戏的讽刺传统、大曲的歌舞程式、话本的故事结构熔于一炉,形成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固定行当。当时人称这种成熟的表演形式为五花爨弄,爨字本指灶台,在这里却化作舞台上的烟火气。

二、御前作场的官本

政和五年(1115年)的元宵夜宴,宋徽宗在宣德楼设御前露台。教坊大使丁仙现带着杂剧班子献艺,他扮演的贪官歪戴幞头、斜披官服,用诙谐的汴京土话讽刺时政,连徽宗都忍俊不禁。这类宫廷演出的剧本被称作官本杂剧,现存280种官本名目记载于《武林旧事》,如《裴少俊伊州》《崔护六幺》等,都改编自当时流传的传奇故事。

官本杂剧已具备完整的戏剧结构。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每场杂剧分为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艳段是热闹的开场歌舞,正杂剧表演完整故事,散段类似谢幕的滑稽短剧。这种结构直接影响了两百年后的元杂剧,就连元杂剧一折一宫调的音乐体制,也能在北宋大曲的曲牌联套中找到源头。

三、市井中的哑杂剧

勾栏外的汴京街头,另一种表演形式同样引人驻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描绘过这样的场景: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谓之'哑杂剧'。这种以肢体动作为主的默剧,很可能是从西域传来的百戏演变而来。哑杂剧艺人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市井故事,不需言语就能让围观百姓会心大笑。

在相国寺的庙会上,还能看到目连戏的雏形。七月十五中元节,艺人们戴着狰狞面具表演目连救母的故事,杂耍特技与佛教传说交织,引得万人空巷。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表演,后来在江南演变为完整的南戏体系。北宋的戏曲种子,就这样在瓦舍勾栏与街头巷尾同时生根发芽。

站在今天的剧场里回望,我们仍能触摸到北宋戏曲的余温。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藏着官本杂剧的结构密码,昆曲的脸谱承袭着副净的化妆传统,甚至现代小品也能在哑杂剧的夸张表演中找到基因。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五花爨弄,早已化作中国戏曲的骨血,在千百年来的锣鼓声里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