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孙村的戏台子:藏在乡音里的百年腔调

北孙村的戏台子:藏在乡音里的百年腔调

临沭河五里地的北孙村,村东头的老槐树下立着座青石垒的戏台子。台基上深深浅浅的苔痕里,藏着几代人的脚印。每逢农历三月十六,这座斑驳的戏台就会活过来,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儿夹着马扎往这赶,就为听那声穿云裂帛的哎嗨呀——

**一、老戏匣子里的秘密**

村里89岁的孙秉义老人,炕头摆着个褪了漆的樟木箱。掀开箱盖,油纸包里裹着的手抄戏本泛着黄,工楷小字里还能辨出大弦子戏四个字。这是道光年间老祖宗从曹州带回来的本子,老人用长满茧子的手指轻抚纸页,那时候运河漕运兴旺,咱村的老辈人跟着漕船学艺,把大弦子戏的根扎在这儿了。

大弦子戏的唱腔像沭河水,时而激越时而婉转。主弦的八角月琴一响,八孔笙箫跟着走,那调门能拐十八道弯。孙家祠堂里供着面铜锣,锣心凹处刻着咸丰三年制,当年戏班走南闯北,就靠这面锣开场镇场。

**二、台前幕后的活化石**

后台的戏箱总带着股陈年的桐油味儿。武生孙长顺抖开件绛红靠旗,金线绣的鳞甲已经发暗:这身行头比我爷爷岁数都大,你瞧这扎甲的法子,现在没人会了。他边说边比划,手腕上的铜镯叮当作响,说是师祖传下的规矩,武生上台必戴此物。

旦角孙玉梅描眉时爱哼《桃花庵》的调子,她说这叫养嗓子。妆匣里摆着老辈传下的蛤蜊油,掺着朱砂的胭脂要用无名指点着上。当年我姑奶奶唱《大劈棺》,戏袍里缝着二十斤铜片,转身时哗啦啦响,那才是真功夫。

**三、月夜下的薪火相传**

戏台西侧的老磨坊改成了传习所,墙上挂着泛黄的工尺谱。十四岁的孙晓燕正跟着琴师学《夜奔》,八角月琴在她手里总不听使唤。要弹出马蹄声,琴师老孙头跺着脚示范,左手打弦像马踏碎石,右手轮指如急雨敲窗。

月光好的晚上,村口麦场就成了天然剧场。老人们敲着茶碗打拍子,娃娃们举着芦苇杆当马鞭。孙长顺教孩子们走台步,说这叫踩北斗——七步转寰,暗合七星方位。夜风裹着麦香,把站立店房用目洒的唱词送得好远。

当最后一声锣响散在夜色里,戏台子重归寂静。可那戏文里的忠孝节义,早随着沭河水流进了田间地头。北孙村的大弦子戏像老槐树的根,在黄土里越扎越深,等着下一个三月十六,再开一树繁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