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唱大戏:北陶村百年戏曲记忆

老槐树下唱大戏:北陶村百年戏曲记忆

北陶村村口的古戏台已褪了朱漆,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七旬老人王守义蹲在台边,用粗粝的手掌摩挲着斑驳的青石台基:光绪二十年立台时,我们村的'同乐班'正红火,那会儿村里能凑出三整班人马,白天种地晚上唱戏......

一、老戏班的黄金年代

同乐班的戏箱里至今珍藏着二十八本手抄戏本,发黄的宣纸上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着北陶村特有的唱腔。村里最年长的票友张桂兰还能哼出《双锁山》里独特的倒板唱法——这是当年老班主从山西梆子改良的绝活。

农闲时节,戏班常演连台本戏。《薛仁贵征西》要连唱七天,每天太阳刚落,十里八乡的百姓就扛着板凳往戏台赶。卖麻糖的、捏面人的、耍猴戏的围满场子,后台的煤油灯能亮到鸡叫三遍。

二、深巷里的戏曲密码

《陶姑传》是北陶村独有的剧目,讲述明代本村女子陶三娘智退流寇的故事。戏中保留着大量当地方言念白,且住念作qiezhu,将军要拖出三折九转的尾音。这种独特的发音方式,成了方言研究的活化石。

村里至今流传着唱戏不过清明的规矩。每年清明前夜,戏班必要在村东老坟场唱全本《目连救母》,咿咿呀呀的唱腔混着纸钱灰在夜色里飘散。这种带着巫傩色彩的演出形式,被民俗学者称为戏曲活化石。

三、古调新声的传承之路

三十八岁的陶建军是村里最年轻的鼓师,他改良的传统梆子戏《新编打金枝》去年在县里拿了奖。老本子的词儿年轻人听不懂,我把快板加进去,武场改用电子鼓。说话时,他的手机不断弹出抖音直播提醒——每晚八点,他都在老戏台直播教戏。

村小学把戏曲课排进了课表,孩子们用普通话唱着改良版《小放牛》。非遗传承人李秀云每周三下午来教身段,她总说:不求孩子们成角儿,只要他们知道咱村出过好戏。

暮色渐深,古戏台前的空地上又支起了幕布。投影仪将《长坂坡》投在斑驳的照壁上,电子琴伴奏的梆子腔惊飞了檐下的家燕。七十五岁的王守义坐在第一排,跟着赵云的身段轻轻比划,混浊的眼里映着跳动的光影。当赵子龙唱到这一杆枪战退了千员将时,老人突然挺直腰板,和着锣鼓点重重拍了下膝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