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育生遇上水袖功:北体戏曲选修课亲历记
当体育生遇上水袖功:北体戏曲选修课亲历记
前些天在食堂遇见武术系的张涛,他正端着餐盘模仿京剧里的老生台步,后面跟着两个用筷子当马鞭的男生。这场景让我意识到,北体戏曲选修课确实让校园里多了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练功房里的穿越时刻
每周三下午的练功房总会传出此起彼伏的咿呀声。当看到健美操专业的女生把彩绸舞成水袖,田径队男生用冲刺的爆发力完成云手亮相时,你才会真正理解文体不分家的含义。程砚秋先生的第三代传人李老师总说:别以为戏曲动作软绵绵的,旦角的水袖要甩出破空声,武生的踢腿得带起三尺风。
记得第一次接触起霸这套武将出征前的程式动作,我们十几个体育生在练功房练得浑身是汗。健美操班的王悦在完成鹞子翻身时,下意识融入了空中转体三周半的技巧,竟被老师夸赞这改良版有看头。
二、妆匣打开的文化密码
当戏曲化妆师打开那个布满岁月痕迹的檀木箱时,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了。油彩特有的松香味混着戏剧楼老木地板的潮气,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给篮球特长生画霸王脸谱时,化妆师特意在眉心添了道金色闪电:项王重瞳,你这立体眉骨正好表现。
最震撼的是看老师演示变脸。武术系的同学眼睛瞪得比平时练套路时还大,散打冠军李明偷偷跟我说:这手速,放在格斗里绝对是杀招。而当我们亲手触摸到苏绣的戏服纹样时,才发现那些龙凤图案都是用金线盘出立体效果的。
三、跑道与戏台的奇妙共振
结课汇报那天发生了有趣的事。把跳马动作融入打出手的体操队员,在空中抛接花枪时引发了阵阵喝彩。更有趣的是,教戏曲身段的老师看完表演后,开始认真研究起运动力学教材,说是要科学化传承。
现在路过网球场,偶尔能听见有人吊嗓子开声。体育生们把晨跑时喊号子的劲头用在练声上,竟开发出独特的胸腔共鸣法。上次校运会开幕式,戏曲班同学编排的《运动赋》将鞍马动作与戏曲把子功结合,连观礼的老教授都跟着节奏打起拍子。
结课三个月后,我在游泳馆遇见正在教外国留学生比划单刀动作的李明。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他手腕翻转的弧度,分明还带着当初学刀花时的肌肉记忆。或许这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当你以为只是学了几式花架子,那些关于身韵、节奏、气场的领悟,早已悄然重塑着我们对身体艺术的认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