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戏附中:传统戏曲的青春摇篮

北戏附中:传统戏曲的青春摇篮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附属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北戏附中),这所承载着六十年戏曲教育使命的学府,在琉璃厂古色古香的胡同深处,默默守护着传统戏曲的薪火。当清晨的阳光洒在练功房的木质窗棂上,你会听到这里传出的不只是晨课的吊嗓声,更是传统艺术与现代青春的对话。

一、梨园新苗的成长沃土

在占地面积不过三十亩的校园里,戏曲教学区永远是最热闹的所在。京剧科的教学楼前立着梅兰芳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的基座上常年摆放着学生练功时摘下的水袖。昆曲科的走廊里挂着《牡丹亭》的工笔戏画,画面边缘还能看见学生临摹的铅笔印记。

每周四的晨功时间最具特色:京剧科学生练习虎跳前扑的落地声,评剧科咿呀婉转的《花为媒》选段,河北梆子科高亢激越的《大登殿》唱腔,在校园上空交织成独特的交响。这种跨剧种的日常碰撞,让学生们自然形成了对戏曲艺术的整体认知。

特级教师李砚秀的错位教学法堪称一绝。这位七旬老教师会让学生先学三个月河北梆子,再转学京剧老生,最后接触昆曲巾生。不同剧种的对比最能激发悟性,她的学生在京津冀青年戏曲大赛中屡获佳绩,印证着这种教学智慧。

二、活态传承的现代演绎

2019级京剧表演班的《四郎探母》排练现场,出现了令人动容的场景:武生教师在示范吊毛动作时,特意让学生用手机拍摄不同角度的慢动作视频。要像解剖学一样分解传统程式,这种数字化传承方式,让00后的孩子们找到了连接传统的桥梁。

在长安大戏院的实习演出中,学生们不仅要完成《贵妃醉酒》的经典唱段,还要参与后台的现代化剧场管理。灯光控制台的触摸屏与贴满戏曲脸谱的化妆镜相映成趣,这种古今交融的场景,正是北戏附中教学的生动写照。

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指导已成传统。去年,昆曲名家张毓文带着学生重走梅兰芳故居,在缀玉轩前讲解《游园惊梦》的身段设计。这种走出教室的沉浸式教学,让传统程式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守正创新的教育探索

课程表的安排颇具匠心:周一周二集中进行毯子功、把子功等基础训练,周三周四分剧种教学,周五则是跨剧种的戏曲通识工作坊。这种课程结构既夯实基本功,又打破剧种壁垒,培养出能演京剧《三岔口》、会唱评剧《花为媒》的复合型人才。

在建国门社区的文化惠民演出中,北戏附中学生改编的《新编闹天宫》令人耳目一新。孙悟空与哪吒的打斗融入了街舞元素,但出手绝活依然严谨规范。这种创新尝试,让台下玩手机的小观众也抬起了头。

毕业生中既有进入国家院团的新秀,也有成为戏曲主播的网红。去年毕业的河北梆子科学生王梦瑶,如今在抖音平台拥有50万粉丝,她用流行音乐混搭传统唱腔的作品,让梆子戏话题播放量突破2亿次。

站在北戏附中的排演厅,看着墙上历代艺术家的剧照与当下学生的练功照并列,仿佛看见了一条流动的星河。这里传出的每一声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在诉说着传统戏曲的青春故事。当00后学生们用手机直播练功日常,用街舞元素重构传统程式时,我们分明看见,六百年戏曲正以年轻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