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杨庄古戏台:藏在麦田深处的百年回响

寻访北杨庄古戏台:藏在麦田深处的百年回响

沿着村口的老槐树往东走三百步,绕过两座贴着褪色春联的土坯房,一座青砖垒砌的戏台突然撞进视线。台前晾晒的玉米粒闪着金光,檐角残缺的琉璃瓦在暮色里忽明忽暗,仿佛随时会响起铿锵的锣鼓声。这便是北杨庄人守护了七代人的戏曲舞台。

一、老戏台的秘密坐标

往老槐树东头找,闻着麦香听着弦子声就能到。村民杨大爷蹲在石碾旁,手指间夹着的烟卷升起袅袅青烟。他说的槐树已有两百岁高龄,树干上的红布条层层叠叠,都是戏班开演前绑的彩头。

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戏台占地不过三十平米,却暗藏玄机。台基内部空腔结构能产生天然混响,后台的夹墙里还藏着前人留下的戏箱,褪色的蟒袍下压着民国时期的戏折子。最绝的是台前五米处那口古井,每逢武戏开打,井水会随着鼓点泛起涟漪。

二、弦索声里的烟火人间

清晨五点,村西头的李凤英已经开始吊嗓子。这位四股弦非遗传承人的练功房,是自家菜园边的葡萄架。她手里的四胡比寻常二胡多两根弦,弓弦相触时发出的声响,能同时模仿风声、雨声甚至战马嘶鸣。

戏台背后的记事碑记载着百年来的悲欢离合。民国二十六年秋,戏班连演七天《穆桂英挂帅》为前线将士募寒衣;1958年丰收夜,全村人用高粱穗扎成彩绸装点戏台;去年疫情期间,年轻人用手机直播让老戏台第一次触网。

三、戏台之外的传承地图

村小学的音乐课总在戏台上进行,孩子们用铅笔盒当梆子,作业本卷成令旗。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学生用秸秆制作的微型戏台,飞檐斗拱分毫不差。每年六月,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准时归来,用无人机航拍戏台全景发在抖音,配文老家戏台永不散场。

傍晚时分,放羊归来的老倌坐在台基上抽旱烟,烟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映着砖缝里新冒出的车前草。远处传来四胡试音的长调,惊起麦田里成群的麻雀,扑棱棱掠过青灰色的瓦当,在暮色中划出一道流动的五线谱。这座藏在华北平原褶皱里的古戏台,依然在续写着自己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