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庄庙会上的土腔调:百年老调为何让人听上瘾?

北庄庙会上的土腔调:百年老调为何让人听上瘾?

盛夏七月,当蝉鸣声穿透北庄村口的百年老槐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早早就挎着马扎往龙王庙前赶。空气中飘着香油果子刚出锅的焦香,孩子们攥着彩纸风车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但最牵动人心的,还是戏台前那面绣着北庄梆子四个大字的枣红戏帘。这方三丈见方的戏台上,正酝酿着一场让庄稼汉们魂牵梦萦的视听盛宴。

一、老戏台前的魔性唱腔

咚——锵!随着武场师傅的檀板重重一敲,戏台上霎时腾起一片金红。旦角踩着二尺高的跷鞋,水袖翻飞间甩出个漂亮的云手,一句正月里来正月正刚出口,台下顿时炸开一片叫好声。这独特的北庄腔带着沙土地的粗粝,尾音总爱往上挑,像极了村头老槐树上扑棱棱飞起的喜鹊,听得人心里直发痒。

后台的戏箱里藏着几件镇团之宝:一顶缀着三百颗珍珠的凤冠是光绪年间传下来的老物件,金线绣的蟒袍早被汗渍浸得发亮。76岁的老琴师李守业正给坠胡调弦,琴筒上缠着褪色的红绸——那是三年前他在台上突发心梗时,乡亲们系上的平安符。

二、戏班里的活化石

梆子剧团现任团长张凤霞还记得三十年前拜师的情景。寒冬腊月里,她跪在结冰的院子里给师父王金锁敬茶,老艺人用烟袋杆敲着她的膝盖:唱旦角的,跪要有跪相!如今剧团里最年轻的学徒是00后的刘小满,小伙子为了练甩发功,生生在房梁上吊断三绺假发。

后台的煤炉上永远咕嘟着润喉的胖大海,搪瓷缸子沿上结着厚厚的茶垢。武生赵大虎每次开演前都要对着戏神唐明皇的牌位磕三个响头,这个规矩从他爷爷那辈就没断过。去年庙会突降暴雨,台下观众硬是撑着塑料布听完《大登殿》,散场时满地的胶鞋印里混着瓜子壳,在月光下泛着亮。

三、庙会深处的文化密码

当城里的剧场在演沉浸式话剧时,北庄的老戏迷们依然痴迷于那份土味。卖豆腐的老王头能闭着眼哼全本《王宝钏》,他说梆子腔里有麦苗拔节的声音;在南方打工的春燕年年请假回村赶庙会,手机里存着二十段偷录的唱腔。戏台对面卖糖画的赵大嫂看得最通透:你们城里人听的是戏,俺们庄稼人听的是命!

去年非遗普查时,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个草台班子完整保存着踩跷喷火等十二项濒危技艺。更让人称奇的是,他们自创的车轱辘转场法,能让八个人演活千军万马。如今每逢农历三月三,总能看到美术学院的学生蹲在戏台角落速写,而台上的老艺人们依然用布满老茧的手,将马鞭甩得虎虎生风。

暮色渐深,戏台上的煤气灯噗地亮起。当扮演秦香莲的旦角唱到三江水洗不尽满腹冤枉时,台下忽然站起个白发老汉,扯着嗓子应和了句好——,尾音颤巍巍地消散在带着麦香的夜风里。这一刻,台上台下早已不分彼此,百年老调裹着人间烟火,在星空下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