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磨盘跪钉板:这出戏里的酷刑为何让人拍案叫绝?
背磨盘跪钉板:这出戏里的酷刑为何让人拍案叫绝?
在豫东平原的乡村戏台上,常有这样的场景:青衣扮相的女子背着沉重的石磨盘,赤足跪在寒光凛凛的钉板上,碎瓷片在齿间咬得咯吱作响。台下观众屏息凝神,直到那声裂帛般的唱腔穿透夜空:苍天若有三分眼,怎容恶人逞凶狂!这就是被老戏迷称作三绝刑的豫剧经典《血溅乌纱》中的名场面。
一、石磨盘里的乾坤
这出源自民国初年的连台本戏,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推向了极致。石匠出身的编剧李长河深谙道具妙用,青石磨盘在他手中化作多重意象——既是封建枷锁的实体化,又是主人公命运的具象表达。当演员背起直径三尺的实木磨盘(外层裱糊青石纹纸),每一步踉跄都在诉说生而为人,身负千钧的生存困境。
老辈艺人传下独门绝活:演员需用腰背肌肉控制磨盘重心,让盘面随唱词节奏微微晃动。某次下乡演出,主演周素珍的磨盘绑带意外断裂,她硬是靠腰力稳住百斤道具,直至幕间换场。这种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恰是戏曲魅力的最好注脚。
二、钉板上的生死书
跪钉板的表演源自宋代打瓦杂技,经戏曲改良后成为考验花旦功力的硬核技艺。真正的玄机藏在钉板制作:榆木底板钻七十二孔,嵌入打磨圆钝的铜钉,看似寒光凛凛,实则暗藏分寸。演员跪坐时重心后移,双膝仅轻触钉尖,配合痛苦表情与颤抖唱腔,营造出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
已故豫剧大师马金凤回忆,当年学戏时要先在平砖上跪香,继而换成鹅卵石,最后才能在钉板上完成整套唱做。这种渐进式训练法,既保护了演员身体,又传承了戏曲假戏真做的艺术精髓。如今豫剧新秀仍保持着清晨跪沙地练功的传统,膝盖上的老茧见证着薪火相传的执着。
三、碎瓷片中的春秋笔
咬碎瓷片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话本《醒世恒言》早有衔刃明志的记载,戏曲艺术家将其升华为极具冲击力的舞台语言。特制的陶土薄片经过二十一道工序处理,边缘打磨如纸,含在口中能随气息震动发出清脆声响。演员通过控制咬合力度,让碎裂声与梆子节奏完美契合,创造出声与形共震的戏剧张力。
这种将痛苦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创作智慧,在当代剧场中迸发新活力。2019年豫剧现代戏《焦裕禄》中,主演贾文龙创新性地用咬麦秆替代碎瓷片,既延续了传统程式,又赋予新时代内涵。当麦草碎屑随战风沙唱段纷飞时,古老技艺与现代精神完成了一次震撼对话。
从背磨盘到跪钉板,这些看似残酷的舞台呈现,实则是中国戏曲以形写神美学观的极致体现。当年轻观众在短视频平台为这些硬核片段点赞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那些在疼痛中淬炼出的艺术光华,正如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所书:虚弄干戈原是戏,又加装点便成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