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争魁首谁是戏台第一声?
京城梨园争魁首谁是戏台第一声?
北京城里一嗓子西皮二黄,勾得多少票友魂牵梦萦。要论这四九城里哪家戏曲能称第一,老戏迷们能争得脸红脖子粗。您且听我道来,这梨园行的门道,可比紫禁城的飞檐翘角还曲折三分。
**一、京剧:金銮殿上的百戏王**
前门大栅栏的广德楼戏台上,正演着《贵妃醉酒》。杨玉环的水袖翻飞间,仿佛能看见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盛景。那年月,三庆班在正阳门外搭台,把昆曲的雅、秦腔的烈、汉调的婉揉作一团,竟揉出个国粹来。谭鑫培在茶园里唱《定军山》,一声头通鼓能震得茶碗打颤;梅兰芳在吉祥戏院演《天女散花》,满台云纱能绕出仙气。紫禁城里太后老佛爷点戏,必得先问内廷供奉们的戏码,这派头,倒真配得上京戏二字。
**二、昆曲:王府井里的阳春雪**
南锣鼓巷深处的昆曲研习社,笛师一管曲笛吹破春晓。这六百岁的百戏之祖,当年可是从江南士大夫的书斋里飘进京城。恭王府的戏楼里,《牡丹亭》的游园惊梦能绕梁三日,八大铁帽子王府哪个没养过家班?梅兰芳把《游园惊梦》改成京昆,程砚秋拿《春闺梦》续写传奇。您别看现在年轻人捧着手机听流行歌,保利剧院演《长生殿》时,年轻观众倒占了大半场子。
**三、评剧:胡同深处的烟火腔**
天桥杂耍场子西边,评剧梆子敲得正欢。《花为媒》里张五可的俏皮劲儿,活脱脱天桥撂地艺人的精气神。成兆才带着莲花落班子进京那会儿,评剧还叫蹦蹦戏。白玉霜在华北戏院唱《秦香莲》,能把大杂院的老太太唱得抹眼泪。这剧种像胡同口的炸酱面,带着京东的泥土香,最懂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您要问京城哪个剧种最接地气,票友们准保给您竖大拇指。
**四、梆子腔:城门口的燕赵风**
德胜门外的河北梆子剧团里,老生一开口就是燕赵悲歌。《钟馗嫁妹》里的鬼哭神嚎,能把护城河的水都震起波纹。这剧种跟着骆驼队进京,带着太行山的风霜。李桂云唱《大登殿》,那高腔能掀翻茶馆的屋顶。如今地铁昌平线上,还能听见老票友哼着金牌调来银牌宣,恍惚间似见八旗子弟挎着鹩哥笼子听戏的光景。
京城戏码头,哪个剧种敢称第一?京剧端着国粹的架子,昆曲揣着文人的傲气,评剧揣着市井的烟火,梆子带着燕赵的罡风。要我说,就像全聚德的烤鸭配着六必居的酱——离了谁都不是那个味儿。您要是真想知道答案,不妨周末去湖广会馆坐坐,台上水袖翻飞时,准能咂摸出个中三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