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处唱出的生死豪情:这出戏为何让戏迷百看不厌?

绝境处唱出的生死豪情:这出戏为何让戏迷百看不厌?

一杆红缨枪扎进戏台木板,震得台前铜磬嗡嗡作响。髯口花脸的老将军转身甩靠旗,一声裂帛般的唱腔直冲云霄:三军儿郎听分明,今日有死无生!台下观众齐声喝彩,他们等的就是这出《背水阵》里最荡气回肠的瞬间。

韩信率军穿越太行山时,峡谷间的晨雾还未散尽。三万汉军面对二十万赵军,退路已被自己亲手截断。这不是史书上的冷峻记载,而是京剧《背水阵》开场时令人窒息的场景。武生演员一个鹞子翻身,手中令旗划出凌厉弧线,霎时锣鼓声如暴雨倾盆。

老戏迷都知道,这出戏最考较花脸功夫。当韩信下令破釜沉舟时,铜锤花脸要连做十八个旋子,背后四面靠旗不能有丝毫缠绞。1954年袁世海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时,这段表演让前排观众看得清楚:将军甲胄里的衬衣早已被汗水浸透,在追光下蒸腾起淡淡白雾。

梆子戏里有个绝活叫僵尸倒,用在赵军主将陈余兵败自刎时最是震撼。演员需直挺挺向后倒地,后脑勺距台板仅差毫厘。河北梆子名家裴艳玲演到此处,总能让满场观众惊起又落下——那具尸体倒在台口的刹那,琴师突然拔高调门,唢呐凄厉长鸣,恍若古战场上未散的冤魂。

这出戏之所以百年不衰,在于它道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当太原晋剧院改编现代版时,导演别出心裁加入了太行山号子。两军对垒时,舞台后方忽然响起苍凉的劳动号子,仿佛太行山的千沟万壑都在为绝境中的勇士呐喊。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戏曲艺术的魔力所在。

幕落时分,韩信的白袍已染作血色,但那双画着剑眉的眸子依然亮如寒星。台下七旬老翁跟着武场锣鼓轻轻跺脚,孩童攥着冰糖葫芦忘了咀嚼。这就是《背水阵》的魅力:它把两千年前的背水一战,化作了戏台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