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小生武生各不同北京戏曲里的男声唱腔讲究多
老生小生武生各不同北京戏曲里的男声唱腔讲究多
北京城里的戏园子总不缺热闹,胡琴一响,铜锣一敲,台上的角儿们踩着鼓点亮相。但您可知道,那些或高亢激越或清亮婉转的男声唱腔,在梨园行里可都有讲究的称呼?
京戏行当分得细致,单说生行就分老生、小生、武生三大类。老生要唱出沧桑感,得用本嗓,讲究云遮月的韵味。谭鑫培在《空城计》里唱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西皮慢板把诸葛亮的从容气度唱得入木三分。这种唱法在业内称为膛音,声若洪钟却要带点沙哑,就像老玉器包了层浆。
演周瑜、吕布这类俊秀人物的小生,唱法就大不同了。他们要用真假嗓结合的刚半音,《群英会》里周瑜念白时突然拔高的嘿嘿声,那叫龙虎音,既要清亮又不能刺耳。程继先当年演《玉堂春》的王金龙,一句苏三你来看的嘎调,能震得戏园子房梁上的灰都往下掉。
武生的唱腔最见功夫,《长坂坡》赵云杀得七进七出,唱段却要稳如泰山。杨小楼演这出戏,开打时气不喘,唱黑夜之间破曹阵照样字正腔圆。这种边打边唱的功夫叫武戏文唱,内行人都知道,武生的唱不是比武,得唱出儒将风度。
老戏迷们常说千斤话白四两唱,但真正的好角儿,一段唱就能让台下叫好声不断。余叔岩的余派唱腔讲究中锋嗓子,提溜劲,马连良的马派善用俏皮的小腔。如今长安大戏院演《四郎探母》,杨延辉那段站立宫门叫小番的嘎调,依然能让满堂观众屏住呼吸。
从徽班进京到百花齐放,北京戏曲里的男声唱腔早不是简单的唱歌。那是两百年来无数艺人琢磨出的声韵之道,每个吐字归音都藏着门道,每次换气甩腔都透着功夫。下次您再听戏,不妨细细品味这些男声唱腔里的千般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