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乐穿透时光莆仙戏为何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千年古乐穿透时光莆仙戏为何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福建莆田沿海的渔村里,每当夜幕降临,总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穿透咸湿的海风。这不是普通的渔歌,而是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在乡间戏台上演。这个诞生于晚唐的古老剧种,至今仍在用八百年前的行当称谓、宋元时期的锣鼓经,以及唐代宫廷雅乐的余韵,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一、时光凝固的千年古韵
在莆仙戏剧团的乐器库里,保存着几面斑驳的铜钹,钹面上深浅不一的敲击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铜钹的敲击方式与敦煌壁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乐师手法惊人相似,就连音色都保持着唐代宫廷雅乐特有的浑厚质感。莆仙戏主奏乐器八角琴,其形制可追溯至五代时期的奚琴,琴筒上手工雕刻的云纹与泉州开元寺宋代石雕上的装饰如出一辙。
更为珍贵的是莆仙戏的唱腔体系。老艺人们至今仍严格遵循七字八句的曲牌格式,这种结构在宋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当《张协状元》的曲牌在戏台上响起时,恍若打开了时光隧道,南宋临安勾栏瓦舍的市井声仿佛穿透千年时空,与当下观众的心跳共振。
二、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
在莆田江东村,每年农历三月廿三的浦宫戏是全村盛事。八旬老艺人陈文霖带领戏班,按照祖传的请神开台扮仙等仪式,完整保留着宋代戏班的演出规制。演员们勾画的脸谱并非随意创作,每个图案都对应着特定行当的性格密码:三块瓦脸代表忠勇,十字门脸象征刚直,这些程式化的造型正是宋元戏曲的活标本。
莆仙戏的表演程式更是一部活的戏曲教科书。傀儡介模仿提线木偶的动作,扫地裙展现古代仕女的仪态,雀鸟步模拟飞鸟的灵动,这些源自唐宋时期的程式动作,在当代舞台上依然鲜活如初。当演员甩动水袖划出优美的弧线,分明能看到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千年回响。
三、当代语境下的古老回响
莆田学院的艺术教室里,90后青年演员林晓婷正在练习压脚鼓技法。这门需要手脚并用的打击技艺,要求艺人用左脚控制鼓点节奏,右脚踩踏锣钹,其难度不亚于演奏现代爵士鼓。年轻一代的创新尝试并未割裂传统,反而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数字技术复原的明代戏服纹样,V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剧场,让年轻观众在科技光影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在鲤声剧团排练厅,传统剧目《团圆之后》正在进行现代化改编。编剧巧妙地将西方戏剧的叙事节奏注入古典故事,舞台设计采用极简主义风格,但核心的曲牌唱腔、程式动作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当代找到共鸣点。
夜幕下的莆田古戏台,斑驳的石柱间回荡着千年前的宫商角徵羽。莆仙戏这枚戏曲活化石,不仅承载着中华戏曲的基因密码,更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持续生长。当年轻观众为传统唱腔喝彩,当外国游客举着手机记录古老程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记忆,终将在新时代谱写出更动人的乐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