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里的男声:细数活跃在北京戏曲舞台的七位男主持人》
《京城梨园里的男声:细数活跃在北京戏曲舞台的七位男主持人》
在京城戏曲界,总有一群身影穿梭于幕前幕后——他们既能吟唱传统戏文,又能妙语连珠调动全场。这些男主持人们以独特的艺术修养,在舞台与观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戏都,认识几位扎根京城的戏曲男主持。
一、电视荧屏常青树
年过五旬的赵守礼堪称北京戏曲频道的定海神针。这位出身京剧世家的主持人,能将《锁麟囊》的唱腔拆解成通俗易懂的赏析课。每逢周末《梨园茶座》节目,他身着立领唐装,手持紫砂壶,与嘉宾品茶论戏的场景已成经典画面。最让戏迷津津乐道的是他即兴表演的单口报戏名,曾创下连续报出108个剧目不换气的记录。
二、新生代跨界主持
85后主持人白少麟近年异军突起,这位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戏曲潮人,总能把传统戏曲讲出新花样。在《戏说新语》网络直播中,他时而用Rap解读《空城计》的智谋,时而用元宇宙概念解析《牡丹亭》的时空穿越。去年中秋戏曲晚会,他与AI虚拟人程砚秋同台主持的混搭风格,引发年轻观众热烈讨论。
三、剧场金牌司仪
走进长安大戏院,常能听到王振华标志性的开场白:各位看官,且听我这惊堂木一响——。这位资深剧场主持擅长根据观众构成调整串场词,面对老年戏迷能细数流派传承,接待外国游客则化身文化使者,用英语讲解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奥秘。某次救场经历至今为人称道:主演突发失声,他竟能即兴演绎整场《定军山》的解说版。
四、学术型主持人
清华大学戏曲研究中心特聘讲师李墨生,常在学术研讨会与商业演出间自如切换。他主持的《非遗大讲堂》系列,将戏曲理论与现场示范巧妙结合。去年策划的昆曲工作坊,带领观众体验描眉、勒头的全过程,让不少参与者直呼比看十场演出都过瘾。
五、海外传播使者
中英双语主持人陈家声,专注向国际推广戏曲文化。在北京国际戏剧节期间,他创新设计听、看、学三阶式导赏:先带外国观众触摸戏服刺绣,再教基础身段动作,最后才进入正式演出。这种沉浸式主持方式,让不少外宾从好奇围观转变为主动学唱。
这些风格迥异的主持人,如同戏曲百花园中的各色花木。有人恪守传统,如古柏般沉稳持重;有人锐意创新,似春柳般摇曳生姿。但他们都深谙一个道理:主持不只是报幕,而是要在当代语境下,为古老艺术找到新的打开方式。正如赵守礼在某次访谈中所说:我们既是戏曲的解说员,更是时空摆渡人——要让今天的观众听懂古人的心跳。在这座千年戏都里,他们的声音仍在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