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里的受气包:被欺负的戏曲演员到底该叫啥?

梨园行里的受气包:被欺负的戏曲演员到底该叫啥?

清晨五点,北京护国寺胡同里飘着豆浆香气。老戏楼后台,17岁的刀马旦李玉蓉正对着镜子贴片子,铜镜里映出她红肿的右脸——那是三天前被同门师姐用马鞭抽的。师傅说这是立规矩,可她知道,不过是因为自己扮相俊俏抢了师姐风头。

这样的故事在梨园行里不是新鲜事。老艺人们说,从前学戏讲究打戏,可如今这打字早变了味。去年某地方剧团曝出丑闻,当家青衣把新来的小生锁在道具箱里整夜,只因为对方谢幕时站错了位置。这种恶意排挤,早不是简单的师门规矩。

**水牌子下的江湖**

戏班后台的水牌子上,角儿的名字用朱砂写,龙套的名字用墨笔写。这红黑之间藏着梨园行的等级森严。某省剧团老生张师傅回忆,他年轻时倒仓(变声期),整整三年只能在后台端茶递水,连武行都敢把汗巾甩我脸上。有次他偷偷练《文昭关》被武生撞见,对方竟把他的髯口扔进痰盂。

这种欺凌往往包裹着传统外衣。去年某昆曲新秀在直播时透露,因为擅改了一句唱腔,被前辈罚跪三小时背《梨园原》。可翻开这本清代传下的行业规范,分明写着学艺当以德为先。

**手机屏后的冷箭**

现代科技给欺凌换了新装。某当红程派青衣曾收到匿名快递,打开是件缝着戏子无情的戏服。抖音评论区里,老观众骂年轻演员糟蹋老祖宗的东西,新观众嘲老艺人僵尸作派。更可怕的是某些粉头操纵舆论,去年就有小生因为没给站姐签名,被恶意P图污蔑耍大牌。

**破局之路在何方**

转机出现在去年冬天。某京剧院的00后武丑把霸凌录音上传网络,引发热议。如今越来越多院团设立艺人权益委员会,中国戏曲学院更将《艺人职业道德》列为必修课。有老戏迷感叹:从前角儿在台上是霸王,在台下也要当霸王,这路数该改了。

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新换的水牌子旁贴着《演职人员守则》,第一条就是尊重艺术,尊重同行。李玉蓉对着镜子最后检查头面,今天她要演《穆柯寨》的穆桂英。镜中少女的眼神,比三个月前多了几分坚毅。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