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口水歌:那些被听到耳朵起茧的经典曲目
戏台上的口水歌:那些被听到耳朵起茧的经典曲目
戏台下,老票友呷着盖碗茶,听着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突然一拍大腿:怎么又是这段?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的剧场里频频上演。那些被重复了千百遍的经典唱段,就像戏曲界的口水歌,既让人心生亲切,又难免审美疲劳。这些曲目如同老茶馆里永远飘着的茉莉香片,既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又成了束缚创新的无形枷锁。
一、永不落幕的经典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京剧演员李明正在勾脸谱。他即将要演的是《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这段西皮流水他每月至少要唱二十次。自同治年间这出戏诞生以来,坐宫的唱腔在梨园行传唱了百余年,成为每个老生演员的必修课。类似的还有《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空城计》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这些经典唱段就像戏曲界的国歌,观众闭着眼睛都能跟着哼。
某地方剧团的演出单显示,全年80%的场次集中在《天仙配》《女驸马》《梁祝》等五部传统戏。团长无奈地说:新编戏上座率不到三成,观众就认这些老戏码。在票房压力下,剧团不得不把经典剧目当作保险箱,年复一年地重复演出。
二、创新者的困局
2019年某新编昆曲首演时,编剧特意设计了一段融合电子音乐的水磨腔。结果老戏迷当场拂袖而去,痛斥这是糟蹋传统。这种新旧碰撞在戏曲界屡见不鲜,创作者在传统框架里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某青年演员尝试在程派唱腔中加入气声唱法,却被师傅斥为离经叛道。
某戏曲学院的研究显示,近十年新创剧目中,能进入常演剧目的不足5%。不是我们不想创新,一位资深编剧苦笑,排新戏要重新设计唱腔、身段、舞美,投入是排老戏的三倍,但观众未必买账。
三、破茧之路在何方
上海某剧场做过大胆尝试:把京剧《霸王别姬》改编成交响京剧,保留原汁原味的西皮二黄,配以西洋管弦乐。首演时台下坐着不少年轻面孔,社交媒体上虞姬新皮肤的话题阅读量破亿。这种跨界创新为古老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杭州,某民营越剧团开辟了戏曲盲盒专场。观众入场前不知道会听到哪段唱腔,可能是《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也可能是新编的元宇宙题材短剧。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观剧趣味。
传统戏曲正站在十字路口。那些被听到起茧的经典唱段,既是压舱石也是绊脚石。当00后观众开始在抖音刷戏曲变装视频,当水袖与全息投影同台共舞,或许我们应该相信:真正的经典从不怕重复,但更需要创新。毕竟,再醇厚的老酒,也要装进新瓶才能香飘更远。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