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梨园沃土守护戏曲之光——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发展侧记
深耕梨园沃土守护戏曲之光——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发展侧记
北京前门大街的广和楼戏台上,一曲《锁麟囊》余音未绝,台下几位鬓发斑白的评论家正低声交流着唱腔处理。这是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每月例行的观摩活动,自1983年成立以来,这样的场景已延续了四十年。
一、植根京城的文化守望
京城戏曲文化积淀深厚,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从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到当代新编历史剧,北京始终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风向标。1980年代,随着影视娱乐兴起,戏曲观众锐减。时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的周传家联合王蕴明、赵景勃等学者,在梅兰芳纪念馆的雕花窗棂下,确立了以评促演、以论传艺的办会宗旨。
学会成立初期,评论家们骑着二八自行车穿梭于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之间。他们用钢笔在节目单背面记录观感,散场后聚在茶楼激烈讨论,将传统戏评与学院派理论相结合,开创了现场评论+专业研讨的新模式。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法,使评论真正成为连接舞台与观众的桥梁。
二、破茧成蝶的理论构建
戏曲评论不能做空中楼阁。首任会长周传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成为学会的治学准则。1996年《中国京剧》创刊,学会专家开辟新戏品鉴专栏,开创性地提出三维评戏法:一维看程式传承,二维观创新突破,三维察文化内涵。这套方法论被中国戏曲学院纳入教材,培养了三代戏曲评论人才。
在评剧《母亲》研讨会上,副会长张永和手持1958年老戏单,对比分析唱腔流变;评新编京剧《赤壁》时,青年评论家张敞以草船借箭场景为例,解读传统程式与现代舞美的融合之道。这种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实针对性的评论,推动《骆驼祥子》《李清照》等新编剧目屡获文华大奖。
三、跨界融合的当代探索
短视频平台上,一则三分钟看懂京剧脸谱的科普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这正是学会新媒体小组的创作成果。面对数字化浪潮,学会组建戏曲+跨界团队:与中央美院合作开发戏曲AR明信片,同腾讯游戏联合设计京剧皮肤,邀请网红坤生王佩瑜开设直播讲堂。
在正乙祠古戏楼举办的戏曲与当代艺术对话活动中,昆曲《牡丹亭》与装置艺术同台呈现,青年观众占比首次突破六成。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评论家们严格把握艺术本体,确保每项跨界尝试都扎根戏曲美学根基。正如现任会长靳飞所言: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传统长出新时代的年轮。
从琉璃厂的青砖灰瓦到798的钢铁丛林,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始终以文化自觉守护着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当年轻观众在沉浸式剧场为水袖翻飞喝彩,当海外游子在YouTube评论区探讨西皮二黄,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样子——既带着岁月包浆的温润,又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