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的角儿——说说北京曲艺圈赵老二的那些事儿

胡同深处的角儿——说说北京曲艺圈赵老二的那些事儿

北京南城的大栅栏胡同里飘着茉莉花茶的香气,街坊四邻茶余饭后总要唠两句:昨儿个赵老二的评书可把大伙儿乐坏了!这位被老百姓挂在嘴边的赵老二,正是京城曲艺界响当当的人物。

赵老二本名赵德贵,1958年出生在宣武门外的四合院里。打小跟着胡同口修鞋的爷爷听评书,六岁就能把《三侠五义》的段子说得有模有样。十二岁那年,天桥底下的茶馆里,他给说书名家连阔如递了碗大碗茶,这一递就递出了师徒缘。连先生看这孩子眼神里有股机灵劲儿,破例收了这个茶童当关门弟子。

八十年代初的广德楼戏院,赵老二揣着师父传的醒木一炮而红。他说《水浒传》里的鼓上蚤时迁,能踩着椅子背翻三个跟头落地无声;讲《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三斧子半的招式比划得虎虎生风。最绝的是学市井百态,卖糖葫芦的吆喝能拐十八个弯,老太太数落儿媳妇的腔调学得活灵活现。

2003年非典闹得最凶的时候,赵老二戴着口罩在空荡荡的湖广会馆连说七天大书。台下就坐着戴口罩的七八个老票友,他说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断不了根。这段往事后来被票友们称作口罩书场,成了曲艺行里的一桩美谈。

如今六十五岁的赵老二,每周三雷打不动在前门老舍茶馆压场。徒弟们说他上场前总要摸三下师父传的紫檀醒木,后台的八仙桌上永远摆着盖碗茶。有年轻演员问秘诀,老爷子眯着眼笑:说书得先把自己说信了,你眼里有景,听众心里才能出画儿。这话听着平常,细琢磨全是门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