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绕梁处,泥土香更浓——探访那些扎根乡野的小戏台

山歌绕梁处,泥土香更浓——探访那些扎根乡野的小戏台

暮色四合时,山坳里的晒谷场亮起三盏油灯。老琴师调着月琴的弦,几个穿靛蓝布衫的妇人将竹簸箕倒扣在地,这便是最天然的鼓面。随着一声清亮的开嗓咯——,带着泥土味的乡音在群山间荡开,这是刻在乡土血脉里的文化密码。

一、草台锣鼓响千年

在赣南客家人的围屋里,采茶灯的灯影摇曳了八百年。艺人手持竹骨茶篮灯,唱一段《上山采茶》,舞步如踩新茶,灯影里晃动着采茶女的辛劳与欢欣。湘西苗寨的傩堂戏则透着神秘,土老师戴着柳木雕的傩公傩母面具,在牛角号声中驱邪纳吉,那些上古神话在火把映照下愈发鲜活。

闽西山区的木偶戏班藏着绝活。三尺红绸后,老艺人单手能舞七个提线木偶,让《杨门女将》在方寸戏台金戈铁马。更绝的是唱腔,将山歌的婉转与戏曲的板眼糅合,当地人称为九腔十八调。

二、田间地头长出的戏文

这些戏本子没有华丽词藻,却满是生活智慧。桂北的《刘三姐对歌》里,采茶姑娘用山歌怼得酸秀才哑口无言;皖南《打猪草》中小姑娘护住竹篮唱道:猪草本是山中长,你怎说是偷你家,透着庄稼人的耿直。

乐器也透着山林气息。黔东南的牛腿琴用泡桐木掏空制成,形似牛腿;陕南花鼓戏的莲花板就是两片竹板,敲击声清脆如溪水叩石。最妙的是滇西打歌用的树叶哨,随手摘片栎树叶便能吹出百转千回。

三、薪火相传有新声

屏南县的乱弹戏传习所里,00后姑娘林晓芸正在学换气不换声的绝技。她将抖音直播搬进古戏台,让老腔调有了新观众。在武陵山区,土家傩戏研学游成了热门项目,游客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画傩面具,在摆手堂前跳起茅古斯舞。

这些扎根乡野的戏种就像山间的野菊花,无需精心培育,只要泥土还在,就能岁岁年年绽放在田垄间。当城里的剧场落幕时,山那头的晒谷场上,又一盏油灯刚刚点亮。(配图建议:手绘风格的山歌表演场景,田间戏台与远山叠嶂相映成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