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地头蹦跶的那些戏,藏着最鲜活的江湖

乡间地头蹦跶的那些戏,藏着最鲜活的江湖

正月初七跟着奶奶回娘家,村口土戏台子前早围满了人。忽然一串唢呐冲天而起,扎着红腰带的汉子们踩着鼓点翻跟斗出场,三两步就蹦到台前,手里竹骨伞转得哗哗响。台下娃娃们举着糖葫芦直蹦高:快看!秧歌戏要开耍了!

一、泥土里长出来的野台子

黄泛区的盐碱地上长不出好庄稼,倒养活了遍地戏班子。清道光年间逃荒的艺人把柳子戏、梆子腔揉进社火秧歌,踩着高跷在麦场里耍把式。这种土得掉渣的戏不用文绉绉的戏楼,田间地头支个草台就能开锣。老辈人说这叫三根扁担搭戏台——两根扁担架门板当舞台,剩下一根留给武生翻跟头。

秧歌戏的看家本事全在腿上功夫。河北武强老艺人李双喜能踩着三寸木跷连翻二十四个空心跟斗,落地时震得台板咚咚响。山东临清的蹦跶班更绝,旦角踩着跷子能跳出凤凰三点头,脚尖点地如蜻蜓掠水,转身甩袖间愣是飘出二尺红绸。

二、庄稼汉的烟火美学

戏班后台的油彩盒子里藏着庄稼人的喜怒哀乐。红脸不一定是关公,可能是偷西瓜的村汉;白鼻子未必是丑角,兴许是调皮的放牛娃。1943年鲁西北大旱,戏班子把祈雨仪式编成《龙王借雨》,台下雨点子没求来,倒是把台下看戏的饥民逗得前仰后合。

最绝的是那些现编现唱的活词戏。台上县太爷审案,台下忽然蹿出个捣蛋鬼喊冤,班主立马接茬:青天老爷您听端详,西村二狗偷俺半袋粮!即兴编的词儿合辙押韵,比剧本写得还溜。这种戏看着热闹,内里却藏着庄稼人的狡黠智慧。

三、蹦跶出来的新江湖

1992年我在德州见过最后一代草台班。七十岁的武生王金斗还能在拖拉机车斗里耍九节鞭,鞭梢扫过观众鼻尖,惊起一片叫好声。如今这些蹦跶戏进了非遗名录,年轻演员穿着定制戏服在剧院演出,可总觉得少了点泥土味。

前年春节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个网红戏班,他们把电子乐混进秧歌调,武生戴着VR眼镜翻跟斗。评论区炸开了锅,老戏迷骂糟蹋传统,00后却说这才是新国潮。这场持续百年的蹦跶戏,终究还是在时代的麦场上翻出了新跟头。

暮色里戏班子收拾行头,三轮车突突驶向下一座村庄。车斗里褪色的戏服在风中翻飞,像群不甘寂寞的彩蝶。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戏,终究还是要回到泥土里去蹦跶。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