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京城梨园:那些在剧场坚守的戏曲人
寻访京城梨园:那些在剧场坚守的戏曲人
北京前门大街的霓虹灯下,长安大戏院的金字招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推开朱漆大门,程派青衣婉转的唱腔穿透百年时光而来。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戏楼,如今依然保持着每周五场的演出频率。京城戏曲版图上,这样的艺术堡垒共有23座,从西单的梅兰芳大剧院到天桥艺术中心,每座剧场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一、剧场里的角儿江湖
在正乙祠戏楼后台的化妆间,京剧武生张建国正在勾脸。这位国家一级演员每周要辗转三个剧场演出,他的行头箱里整整齐齐码着三十余顶盔头。现在常驻京城的职业戏曲演员约1800人,能挑大梁的'角儿'不过百余人。张建国边说边调整着靠旗的位置,镜子里映出墙上梅兰芳先生的老剧照。
三庆园的经理老赵掰着指头算账:我们园子养着两个戏班,文戏武戏加起来82人。但真正能卖票的角儿,十个指头数得过来。这话道出了行业现状——北京现有专业戏曲院团17家,民营剧团29个,可多数团体要靠名角带班的模式维持运营。
二、幕后的传承密码
湖广会馆的雕花戏台上,76岁的评剧名家谷文月正在给徒弟说戏。这个清代盐商修建的会馆,如今成了青年演员的练功场。当年师父新凤霞教我时,这房梁上悬着108盏宫灯。谷老师抚摸着褪色的楹联,现在每周三场的传承演出,观众席里总坐着几位白发戏迷。
中国戏曲学院的统计显示,北京现有戏曲传承基地38处。大栅栏的广德楼里,00后学员王梦瑶每天要完成三小时毯子功训练。科班出身的演员每年毕业不到200人,能留下的不足三成。她擦着汗说,眼角的油彩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三、新舞台上的破局者
繁星戏剧村的实验剧场里,京剧《罗生门》正在上演。传统脸谱与多媒体投影交织,台下坐着不少年轻面孔。制作人李涛介绍:我们联合六家院团打造的驻场演出,单剧最多需要47名演员。这种创新模式让更多戏曲人获得稳定收入。
短视频平台上的数据更令人惊喜:北京戏曲主播已超500人,单场打赏收入可抵剧场演出三场。95后昆曲小生顾卫英的手机镜头前,水袖翻飞间收获上万点赞。直播间就是新戏台,她笑着说,身后的行头架上挂着刚收到的网友寄来的头面。
当夜幕降临,正乙祠的灯笼次第亮起。台前幕后穿梭的身影,构成了京城戏曲最真实的底色。这些在聚光灯与手机屏幕间穿梭的演员,正用不同方式续写着梨园传奇。或许数字会变,但那份对舞台的执着,始终在京城的夜色中熠熠生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