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笑满堂:那些闹出名的中国戏曲
锣鼓喧天笑满堂:那些闹出名的中国戏曲
在中国戏曲的万花丛中,总有些剧目如同火树银花般热闹非凡。它们或是刀光剑影的武打大戏,或是唇枪舌剑的斗嘴场面,又或是嬉笑怒骂的市井百态。这些被老百姓亲切称为闹戏的剧目,用最炽烈的方式演绎着人间烟火。
一、武戏里的闹场子
京剧《三岔口》堪称闹戏的典范。漆黑的舞台上,任堂惠与刘利华两位武丑高手展开暗夜对决。刀剑相击的铿锵声中,两人在桌椅间飞身腾跃,突然一个扫堂腿踢翻烛台,满台烛光骤亮,观众这才看清方才惊险万分的贴身缠斗。这种真打实摔的武戏编排,让台下观众看得心惊肉跳又大呼过瘾。
豫剧《打金枝》则是另一种热闹。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与驸马郭暧的新婚夜,竟因礼仪之争掀翻龙凤烛台。公主摔凤冠,驸马砸玉带,两人从闺房吵到金殿,把皇家威严搅得七零八落。演员们用高亢的豫剧唱腔配合夸张的身段,将小夫妻的任性拌嘴演绎得妙趣横生。
二、文戏也能闹翻天
川剧《滚灯》堪称川人幽默的极致展现。书生皮金沉迷赌博,妻子罚其头顶油灯在条凳下钻来钻去。只见演员顶着点燃的油灯,在三条板凳搭成的梅花桩里闪转腾挪,既要保持灯不灭,又要做出各种滑稽表情。当皮金钻出凳阵时,脸上沾满锅灰的狼狈模样,总能引发满场哄笑。
越剧《九斤姑娘》里的市井智慧更令人捧腹。聪明伶俐的九斤姑娘智斗石家三兄弟,从吃馄饨到卖棉花,每个回合都充满机锋。特别是石二用方言唱出侬格棉花是铁棉袄,三伏六月好穿到城隍庙时,活脱脱勾勒出江南市井的鲜活画卷。
三、闹背后的文化密码
这些闹戏常选择节庆庙会时上演,恰似传统社会的减压阀。《闹天宫》里孙悟空打翻蟠桃宴的放肆,实则是百姓对等级制度的戏谑解构;《双下山》中小和尚、小尼姑的凡心萌动,用欢快的锣鼓点敲碎了宗教戒律的严肃外壳。就连《拾玉镯》中少男少女的眉目传情,也要借着轰赶鸡群的由头,在满台飞舞的鸡毛中传递情愫。
在山西雁北耍孩儿戏《扇坟》里,庄子试妻的故事被改编得妙趣横生。少妇举着芭蕉扇对坟头又扇又跳,本应凄楚的守丧场景,经民间艺人加工竟成载歌载舞的狂欢。这种对经典的大胆解构,恰是草根智慧对正统文化的幽默反击。
这些锣鼓喧天的闹戏,如同民间酿造的烈酒,用最炽热的方式演绎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当大幕拉开,铙钹齐鸣,演员们踩着密如雨点的锣鼓经登场,台上台下便共同构筑起一个热气腾腾的戏曲江湖。这或许就是中国戏曲最本真的魅力——在闹中见真情,于嬉笑间品人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