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笑满堂:中国戏曲里的闹腾名场面

锣鼓喧天笑满堂:中国戏曲里的闹腾名场面

中国戏曲的戏台从不缺热闹,当大幕拉开,锣鼓声急,生旦净丑轮番登场,总有些剧目能把台下观众逗得前仰后合。这些闹腾戏像极了民间社火,在嬉笑怒骂间演绎人生百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三尺戏台翻腾出人间烟火。

一、文武双全的武闹戏

武戏里的热闹最是直白。《三岔口》的黑暗中,任堂惠与刘利华举着钢刀在方寸之间腾挪,刀光剑影里透着诙谐。观众明明看得清台上每个动作,偏要假装置身伸手不见五指的客栈,看两个糊涂人在黑暗里拳脚相向。川剧《滚灯》更把功夫玩出花样,丑角顶着油灯在板凳上下翻飞,烛火不灭的绝技配上滑稽表情,活脱脱川蜀茶馆里的俏皮伙计。

这类戏码讲究武戏文唱,既要真刀真枪的功夫,又要插科打诨的机灵。演员脸上抹着油彩,手里耍着把式,嘴上还要念着俏皮话,把惊险动作化作茶余饭后的笑谈。看这样的戏,就像围观街头卖艺的把式人,喝彩声里总夹着几声忍俊不禁的嗤笑。

二、家长里短的文闹戏

文戏的热闹藏在市井烟火里。豫剧《打金枝》里,驸马郭暧借着酒劲掌掴公主,金枝玉叶哭回娘家告状。这边皇帝要摆天家威严,那边郭子仪绑着儿子负荆请罪,活脱脱大户人家的家务事搬上戏台。越剧《九斤姑娘》更把江南小镇的机灵丫头演活了,石二佬偷秤砣被当场抓包,九斤姑娘连珠炮似的俏皮话,说得老财主脸红脖子粗。

这类戏码最懂百姓心思,把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编成戏文。台上吵得越凶,台下看得越乐,仿佛在戏里看见自家隔壁的王大娘李大婶。老旦的拐杖跺地声,丑角的油滑腔调,生角的浩然正气,在家长里短中碰撞出别样趣味。

三、人鬼同台的神怪戏

最离奇的闹腾要数神怪戏。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猴王与妖魔斗法变作老翁、老妪,金箍棒搅得满台生风。蒲剧《钟馗嫁妹》更妙,青面獠牙的判官带着小鬼送亲,狰狞面目掩不住兄妹情深,唢呐声里既有阴森鬼气,又透着人间温情。

这类戏最考验戏班本事,喷火、变脸、机关布景轮番上阵。判官的红胡子能突然变长,白骨精的骷髅头说飞就飞,戏台成了奇幻世界。但再离奇的情节,说的还是忠孝节义,妖魔斗法间藏着劝善惩恶的苦心。

从金銮殿到农家院,从阳间到阴曹,中国戏曲的闹腾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这些热闹戏码像极了民间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里包裹着最朴素的欢喜。当大幕落下,观众们抹着笑出的眼泪往家走,戏台上的喧闹却仍在耳边回响,成为市井生活里最鲜活的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