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绸翻飞唱欢歌——河南戏里那些年味儿十足的喜庆调
红绸翻飞唱欢歌——河南戏里那些年味儿十足的喜庆调
豫中平原的腊月集市上,戏台子搭得比年货摊子还要高。老戏迷们搓着手哈着白气,就等着那声穿透云霄的辕门外三声炮,红绸翻飞间,年味儿就顺着戏腔漫过十里八乡。河南戏曲里的喜庆唱段,恰似灶王爷嘴角的饴糖,甜得入心入肺。
一、豫剧里的红火日子
豫剧《抬花轿》里的周凤莲,顶着红盖头唱起府门外三声炮,那嗓门比鞭炮还响脆。七寸高的花旦踩着云步,轿夫们甩着汗巾子走圆场,把个迎亲队伍舞得活像滚动的红绣球。这出戏在豫东乡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办喜事不唱《抬花轿》,新媳妇的轿子都不肯落地。
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里那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能把正月十五的烟花都比下去。老戏迷说,这唱段里藏着九转十八弯的欢喜劲儿,唢呐一响,连村口歪脖子老槐树都要跟着抖三抖。洛阳龙门庙会的戏台上,这出戏能唱得卖糖葫芦的小贩都忘了收钱。
二、曲剧中的市井欢歌
曲剧《风雪配》里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唱得比新嫁娘绣的鸳鸯枕还要细密。高桂枝的嗓子像刚揭盖的蜂蜜罐子,甜得台下老大娘直抹眼泪。这出戏在漯河码头上演时,船工们能把船号子都改成戏词,惊得沙河里的鲤鱼直打挺。
《陈三两》里三班衙役喊连声的唱段,热闹得能掀翻县衙的房梁。李振乾演这个贪官,把惊堂木拍得比爆竹还响,可那摇头晃脑的丑态,倒比年画里的灶王爷更招人稀罕。许昌禹州的庙会上,这出戏能让算卦先生都丢了签筒子来看热闹。
三、越调里的乡土狂欢
申凤梅的《收姜维》里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唱得比老铜匠打锣还要敞亮。这出戏在周口项城的打麦场上演,能把金黄的麦粒都震得蹦起来。老乡们说,申大师的嗓子是拿伏牛山的山泉水润出来的,唱到诸葛亮在马上喜气洋洋时,连拉车的毛驴都会跟着晃铃铛。
《李天保娶亲》里小轿子忽闪闪就像那浪里船,活脱脱画出了豫南婚俗的热闹劲儿。新野县的老喜婆婆们看这出戏,能把瓜子皮嗑成红双喜的字样。戏里媒婆那扭成麻花的腰身,比正月十五舞的龙灯还要活泛。
这些浸着中原泥土味的喜庆唱段,在村村寨寨传唱了百十年。戏台下的娃娃吃着灶糖学身段,台上的角儿甩着水袖唱春秋。当铜器班敲响新春的第一声锣,这些流淌在河南人血脉里的欢快曲调,便化作黄河故道上的春风,年复一年地吹开千家万户的笑颜。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