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之外:中国戏曲中的硬派江湖
武戏之外:中国戏曲中的硬派江湖
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除了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还存在着一股刚劲雄浑的艺术力量。这类被老戏迷称作硬戏的表演形式,以其铿锵的锣鼓、粗犷的唱腔和惊险的武打,在戏台上劈开一片铁马冰河的天地。这些剧种不靠脂粉装点,不用丝竹取巧,单凭演员骨子里的硬气,就能让观众看得血脉偾张。
一、梆子声里的铁血江湖
梆子腔系的剧种堪称硬戏的扛鼎之作。秦腔《斩单童》里,单雄信临刑前那段长达半小时的喝场子,演员须用真声直吼出十八个再不能,声震屋瓦的唱腔里裹挟着西北汉子的烈性。河北梆子《辕门斩子》中杨延昭的哭腔,不是江南水磨调的婉转呜咽,而是将悲愤化作金石之音,每个音符都像从胸腔里迸出来的火炭。
这类剧种的硬气源于其生存环境。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在燕赵大地的烽火台上,艺人们踩着厚厚的硬底靴,用高亢的唱腔穿透凛冽的北风。老辈艺人讲究唱戏要唱出骨头来,山西梆子的咳咳腔带着砂砾般的颗粒感,豫剧的炸音能震得戏台梁柱簌簌落灰。
二、武戏背后的硬功夫
京剧武戏的硬朗藏在细节里。武生扎大靠讲究三挺一抬——挺颈、挺腰、挺膝,抬气,二十斤重的靠旗插在背后,转身时旗子不能缠作一团。盖叫天演《狮子楼》摔断右腿,竟用左腿金鸡独立完成全套动作,这种戏比天大的硬气,比任何武打招式都震撼。
昆曲武戏则另有一番刚柔并济的硬法。《林冲夜奔》中男怕夜奔的说法,不仅因为整套戏要连唱带打四十分钟,更因要演出英雄末路的苍凉。演员踩着厚底靴完成朝天蹬、探海等高难度身段,每个定格都是力与美的雕塑。
三、草台班子的硬骨头
在民间戏班中,硬戏更显出顽强的生命力。福建打城戏的过刀山绝活,艺人赤脚踩着真刀梯攀爬,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寒光;川剧的打叉绝技,钢叉贴着演员身体钉入木板,差之毫厘就会见血。这些玩命的把式,是底层艺人用血肉之躯搏出来的饭碗。
硬戏的硬气,说到底是中国戏曲的筋骨。它不像文戏那样讲究含蓄蕴藉,而是要把生命的热血直接泼洒在戏台上。当梆子声起,大净的虎音穿透夜幕,我们听见的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最原始的呐喊,是梨园行当代代相传的硬气。这种硬,不是莽撞,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傲骨;不是嘶吼,而是沉淀千年的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