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寻戏记:那些藏满故事的老书铺子

京城寻戏记:那些藏满故事的老书铺子

午后三点钟的光线斜斜穿过琉璃厂西街的青砖灰瓦,中国书店二楼的戏曲专柜前,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先生正踮着脚尖取下《京剧老唱片总目》。书页翻动间,泛黄的纸页里飘出梅兰芳灌制《天女散花》时的轶事,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北京城的某个角落上演。

一、百年老店里的戏曲宝库

走进王府井书店三楼戏曲专区,扑面而来的檀木香混着油墨气息。七排胡桃木书架上,最新出版的《昆曲工尺谱入门》与民国影印版的《梨园旧话》比邻而居。穿藏青布褂的店员熟稔地抽出《程砚秋日记》:这是上周刚到的孤本复刻,全北京只进了二十套。玻璃展柜里,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京剧丛刊》合订本静静陈列,红绸封面上的金粉虽已斑驳,翻开内页仍可见当年手写批注的墨迹。

二、胡同深处的旧书江湖

潘家园旧货市场东南角的梨园书屋总在周末最早亮灯,店主老赵是退役琴师。他家的雕花木柜里藏着1958年戏曲研究院编印的《京剧传统剧本汇编》,六册线装本用蓝布函套仔细收着。这套书当年只印了500部,老赵擦拭着函套上的铜搭扣,上月有位台湾票友坐早班机专程来寻。转角处的地摊上,1980年代的《戏剧报》合订本与戏校学生的课堂笔记散落其间,泛黄的纸页间或许就夹着某位名角的少年心事。

三、学院派的专业指南

中国戏曲学院正门往东百米处的菊坛书屋,是内行人才懂的秘境。不足三十平的空间里,《京剧声腔谱系考》与《弋阳腔田野调查报告》挤满了书架。柜台后的眼镜店主能准确报出每本戏曲理论著作的学术价值:这本《明清堂会演剧考》要配着《车王府曲本》对照看。常有教授带着研究生来此寻书,讨论声惊起窗台上打盹的虎斑猫,它身下压着的正是某届戏曲编剧进修班的绝版讲义。

暮色渐浓时,前门大栅栏的古籍书店亮起暖黄的灯。穿马褂的老掌柜将新收的民国戏单放进防潮箱,玻璃柜里的《霓裳续谱》正在等待下一个有缘人。这些散落在京城各处的戏曲典籍,既是文化基因的存储器,更是流动的梨园春秋。当指尖抚过那些或光滑或毛糙的书脊,耳畔便会响起时光深处的皮黄声腔,提醒着我们:有些故事,永远值得在纸页间细细追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