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戏台四妹考:一出草台班子的前世今生
京城戏台四妹考:一出草台班子的前世今生
京郊通州张家湾的运河码头,夕阳将青石板染成琥珀色。几位鬓角花白的老人坐在老槐树下,茶碗里的茉莉香混着河水的腥气,话题又绕到了三十年前红极一时的四妹班。
要说那四个丫头,真是老天爷赏饭吃。穿灰布褂子的张大爷眯起眼睛,八里桥那场《锁麟囊》,四妹扮的薛湘灵,眼波流转间真能让人看见水漫金山。
这番闲谈里藏着京城戏曲史上一段尘封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姑娘在通州梨园村租了间破瓦房,白天去服装厂踩缝纫机,晚上跟着老艺人学身段。河北梆子传人周玉梅、评剧新秀王凤霞、京剧武旦李素云,还有唱昆曲的苏州姑娘沈月娥,这四个异乡人在北京东郊的城乡结合部,竟把不同剧种揉成了独特的四妹腔。
通州档案馆里泛黄的演出海报印证着当年的盛况:1989年中秋夜,四妹班在八里桥露天戏台连演三场。来自廊坊的驴肉火烧摊主、通州棉纺厂的女工、京城里的票友,硬是把三岔路口围得水泄不通。王凤霞那折《花为媒》唱到春季里风吹万物生,台下三百多人跟着打拍子,声浪震得杨树叶子簌簌直落。
四妹班的戏箱里藏着她们的乡愁。李素云的刀马旦行头总缀着河南老家的蓝印花布,沈月娥的水袖内衬绣着拙政园的粉墙黛瓦。她们把河北梆子的高亢、评剧的婉转、京剧的程式、昆曲的雅致,熬成一锅滚烫的民间戏剧。通州文化馆的老馆长回忆,有次四妹班排《白蛇传》,竟把四个剧种的经典唱段编成四仙贺寿,听得老票友们拍案叫绝。
1993年冬天,最后一场《贵妃醉酒》演罢,四妹班悄然解散。周玉梅回了保定开裁缝铺,李素云在郑州戏曲学校教基本功,沈月娥的昆曲录音带成了苏州评弹馆的珍藏。唯有王凤霞还留在梨园村,守着当年练功的旧戏台,教街坊孩子们唱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如今站在八里桥头,运煤的货轮替代了当年的戏船。但那些看过四妹班演出的老人说起往事,眼睛里仍会泛起年轻时的光彩。四个异乡女子用十年光阴,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谱写了一曲草根戏班的传奇。她们的故事,就像戏台上那面斑驳的铜锣,轻轻一敲,还能荡出跨越时空的余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