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学戏曲指南:在烟火巷陌里寻找梨园之声

璧山学戏曲指南:在烟火巷陌里寻找梨园之声

在璧山的老街巷弄里,总能听到隐隐约约的胡琴声穿透晨雾。这座浸润着巴渝文化的城市,戏曲传承从未真正消失。如今越来越多的璧山人开始寻找学习戏曲的去处,我们走访了五处特色鲜明的教学场所,为您揭开这座城市的梨园密码。

一、文化馆戏曲传习所:非遗传承的官方阵地

璧山区文化馆二楼常年飘荡着川剧高腔的余韵。每周三下午,市级非遗传承人周明德都会在这里教授川剧基本功。65岁的周老师手持折扇示范身段时,仿佛瞬间回到少年时代:川剧讲究'手眼身法步',就像这折扇开合间,藏着二十四式基本功。传习所设有少儿戏曲班和成人兴趣班,木地板练功房里的压腿把杆见证着学员从零基础到能唱完整折《秋江》的蜕变。

二、青龙湖戏社:民间票友的江湖

青龙湖畔的竹林深处藏着一座百年老戏台,每周六清晨都会传来铿锵的锣鼓声。这里聚集着二十余位民间老艺人,他们不收学费,只凭一腔热爱。74岁的陈婆婆是戏社的定海神针,她教的花旦水袖功独步璧山:甩袖要像春蚕吐丝,收袖要似燕子归巢。戏社最近来了几位00后学员,年轻人跟着老艺人学《白蛇传》的身段,手机直播让传统艺术有了新观众。

三、云台小学戏曲社团:娃娃们的戏曲启蒙

在璧山云台小学,每周四的课后服务时间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三年级的小学生顶着彩绘脸谱,在塑胶跑道上练习台步。校长李敏把川剧引入校园已有五年,聘请专业演员改编《哪吒闹海》等儿童剧目。戏曲老师王芳说:孩子们刚开始觉得戏服太重,现在都能踩着厚底靴打侧手翻了。去年社团排演的《小萝卜头》在重庆市少儿戏曲展演中夺得金奖。

四、现代戏曲融合工作室:传统与流行的碰撞

新生代戏曲人张墨在中央大街创办的工作室颇具网红气质。玻璃幕墙内,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正在排练融合了街舞元素的《新贵妃醉酒》。我们用电子乐重新编曲传统唱段,让年轻人觉得戏曲很'潮'。工作室开设戏曲身段塑形课,吸引了不少白领学员。26岁的瑜伽教练小林说:学完云手组合,发现戏曲动作比普拉提更能矫正体态。

从文化馆的专业教学到民间的自发传承,从校园里的幼苗培育到现代工作室的创新实验,璧山的戏曲生态正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繁荣景象。学习戏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与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对话。当我们在青龙湖畔听到稚嫩的童声唱起春色恼人眠不得,便知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仍在有力跳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