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璧山中学戏曲班:传统艺术如何在校园里活起来?

探秘璧山中学戏曲班:传统艺术如何在校园里活起来?

在短视频冲击传统艺术的今天,重庆璧山中学的戏曲班却悄悄火出了圈。这个藏在校园深处的传统艺术摇篮,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访了戏曲班师生,揭开了这道神秘帷幕。

一、当00后遇见600岁川剧

刚来时觉得戏服老气,现在发现凤冠霞帔比JK制服还惊艳。高二学生林小棠摆弄着水袖,眼神里透着自豪。戏曲班的课程表让人眼前一亮:清晨六点半的操场吊嗓与形体训练,文化课与身段课交替进行,晚自习则化身为戏曲理论研讨室。

这里的教学绝非照本宣科。非遗传承人每周三次亲临指导,学生要同时掌握川剧高腔、昆腔、弹戏、胡琴四大声腔。更特别的是角色工坊制度,每个学生都有专属行当导师,从生旦净末丑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二、练功房的秘密武器

走进挂着戏比天大牌匾的练功房,眼前的场景颠覆想象:靠墙排列的智能镜面系统能即时纠正身段,数字化曲谱库收录着上千段濒临失传的唱腔。更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正在用3D建模复原明代戏台,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班主任王老师透露教学秘籍: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既要能唱《秋江》这样的传统戏,也要会改编流行歌曲为戏歌。去年改编的《青花瓷》川剧版,在B站播放量突破百万,让00后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这么潮。

三、在聚光灯外的人生舞台

戏曲班毕业生去向打破固有认知:除了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科班生,更有学生将戏曲元素融入游戏设计、服装品牌创业。毕业生陈默开发的戏曲主题剧本杀《梨园惊梦》,已在重庆开出三家分店。

家长李女士的话发人深省:孩子在这里学会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或许比舞台上的掌声更珍贵。

夕阳西下,戏曲班学生正在排演新编戏《少年的长征》。水袖翻飞间,古老唱腔与现代编曲奇妙交融,让人恍惚看见传统文化在年轻血脉中重获新生。这样的戏曲教育,或许正是让传统艺术永葆青春的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