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戏台惊现绝活:七旬老艺人边唱边画震全场
古镇戏台惊现绝活:七旬老艺人边唱边画震全场
夏日的午后,古镇青石板路上蒸腾着暑气,百年戏台前却围得水泄不通。铜锣声响,须发皆白的老艺人张长顺手持狼毫登台,台下忽然鸦雀无声——老人左手甩袖摆出花枪架势,右手执笔在素绢上翻飞,喉间迸出高亢的梆子腔。唱到看那万里江山如画时,素绢上竟跃出层峦叠嶂,笔锋转折处恰与唱腔里的拖腔严丝合缝。
这手声画同源的绝技源自明代天启年间。当时滁州大旱,民间戏班为求雨,将祭祀用的画龙点睛仪式融入戏曲表演。老艺人们发现,当画笔走势与唱腔韵律完美契合时,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会产生奇妙的共振,从此代代相传形成独特戏种。
要练就此技,学徒须在五年内完成三绝:晨起对竹林练嗓,让声波震动竹叶;午间悬腕作画,笔尖系铜钱保持稳定;深夜背戏文走梅花桩,培养肢体协调。张师傅回忆儿时学艺,寒冬腊月双手冻裂渗血,仍要蘸着冰水在青砖上练字,师傅说戏比天大,笔断了声不能断。
2017年非遗普查时,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全国仅存7位传人。最年轻的传承人李玉梅创新性地将荧光颜料与传统水墨结合,在《夜游秦淮》选段中,随着忽见星河落九天的唱词,漆黑的舞台上霎时亮起流动的星月长卷。老票友们惊叹:这比投影仪还玄乎!
戏台西侧的木架上,张师傅当天创作的《八仙过海图》墨迹未干。细看那翻卷的浪花里,竟藏着工笔勾勒的戏文唱词,笔触起承转合暗合板眼节奏。有观众举着手机录完全场,却发现镜头里的画面总比现场迟滞半拍——或许正如老艺人们所说,这流淌了四百年的声画合鸣,终究要亲临现场才能感受那份直击心灵的震撼。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