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的说唱艺术:这种边唱边说的形式究竟叫啥?
戏曲里的说唱艺术:这种边唱边说的形式究竟叫啥?
在茶馆听评弹时,偶然听到两位老票友的争论:这《西厢记》里莺莺的念白带唱腔,该算唱还是说?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原来在戏曲的百花园里,藏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游走于唱念之间,让表演既生动又富有韵律。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可不是简单的半说半唱就能概括的。
一、戏曲舞台上的第三种声音
在京剧《贵妃醉酒》里,杨玉环拈花自叹时,那带着醉意的念白突然转为婉转的吟唱;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时,半吟半唱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令人心醉。这种介乎说唱之间的表演,专业术语叫做韵白。
不同于完全按曲牌填词的唱腔,也不同于生活化的京白,韵白讲究四声调值,每个字都要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律处理。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记载:白有韵之白,有无韵之白,说的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员在表演时,既要保持语言的节奏感,又要兼顾音乐的韵律美,分寸拿捏极为讲究。
二、千姿百态的说唱密码
在越剧《梁祝》的十八相送里,祝英台用七字句的吟诵暗示情意,这种赋子形式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的卖身葬父唱段以说带唱,悲切之情直击人心。而在川剧《白蛇传》里,青儿怒斥法海时连珠炮似的飞句,更是把语言的节奏感推向高潮。
各地方戏都发展出独特的说唱形式:秦腔的滚白如黄河奔涌,豫剧的二八板似珠落玉盘,评剧的搭调宛若市井闲谈。这些形式看似随意,实则暗含严格的声韵规律,就像密码本般记录着不同剧种的艺术基因。
三、古艺新传的现代演绎
当代新编京剧《赤壁》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韵白融入RAP节奏,让年轻观众直呼上头。实验昆曲《浮生六记》创新使用吟诵体,将散文经典化作舞台上的浅吟低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古老的说唱艺术焕发新生。
在短视频平台,戏曲演员用戏腔说唱演绎流行歌曲,获赞百万。专业院团推出的戏曲脱口秀,把韵白变成连接古今的桥梁。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千年艺术活在当下的智慧选择。
当我们在剧场听到那似说似唱的独特韵律时,触摸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深层脉动。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这种第三类声音始终在戏曲舞台上流转生辉,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下次看戏时,不妨细品那些游走在唱念之间的美妙瞬间,或许能听出另一番天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