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飞曲扬处谁在戏中题诗?——解密戏曲中的边唱边写绝艺

墨飞曲扬处谁在戏中题诗?——解密戏曲中的边唱边写绝艺

戏台上檀板轻敲,水袖翻飞间,忽见老生执笔蘸墨,笔走龙蛇时高亢唱腔穿云裂石。这种边唱边写的绝技并非江湖传说,而是深藏在中国戏曲宝库中的明珠。当文人墨客在宣纸上题诗作画不足为奇,可要将笔墨丹青融入戏曲程式,在载歌载舞间完成艺术创作,个中玄机值得细细品味。

一、笔墨丹青入戏来

明清时期,江南文人戏班首创当场题诗的演法。昆曲《牡丹亭》惊梦一折,柳梦梅手持湘妃竹笔,边唱【山桃红】曲牌边在屏风题写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袖翻卷间墨迹如行云流水。这种表演要求演员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起笔落墨需与身段、唱腔严丝合缝。

光绪年间京剧名角汪桂芬将此法发扬光大。他在《击鼓骂曹》中饰祢衡,击鼓时以鼓槌代笔,蘸朱砂在素绢上疾书汉贼不两立五字。每写一字必合鼓点,末笔收锋恰与【快板】唱腔同时收音,满堂喝彩中绢上墨迹未干。

二、五功六法出新章

传统戏曲讲究五功六法,而边唱边写绝技更添三绝:笔法要如书法家般遒劲,身段要似武生般利落,唱腔需比老生更见功力。程砚秋在《春闺梦》中饰演张氏,左手执笔题写家书,右手水袖做掩泣状,唱到血泪和墨写离情时,宣纸上竟真有点点朱砂如血泪晕染。

这种表演对道具要求苛刻。特制狼毫需能饱蘸墨汁而不滴漏,宣纸经过特殊处理防止晕染。更绝的是川剧变笔技法,演员甩袖瞬间能将羊毫换成狼毫,笔锋变化暗合剧情转折。

三、绝艺今朝有新传

2006年昆曲入选非遗名录后,边唱边写技艺重获新生。苏州昆剧院排演《浮生六记》,沈复月下题诗场景中,演员需在【懒画眉】曲牌时限内完成七绝创作。为练此技,演员每日临帖六小时,将《灵飞经》笔意化入身段。

新生代京剧演员王珮瑜创新演绎《空城计》,城楼作画时引入沙画技法。指尖流沙随【西皮流水】变幻出山水城池,唱至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沙画骤变为八卦阵图,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惊艳火花。

幕起幕落间,戏台上的墨香从未消散。从明清文人案头到现代剧场,边唱边写的绝技如同穿越时空的密码,将诗词、书法、戏曲熔铸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当最后一笔收锋与唱腔余韵同时消散,留下的不仅是纸上墨痕,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