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的哭笑戏:中国人最懂这口人间烟火

戏曲里的哭笑戏:中国人最懂这口人间烟火

梨园行里有句老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话说得刻薄,却在戏台子下藏着个天大的秘密——那些让人边抹眼泪边拍巴掌的戏码,正是老百姓最爱的下酒菜。

一、戏台子上的阴阳调和

老辈艺人常说:戏文不分家,悲喜两重天。这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源自《周易》的阴阳哲学。明代曲家王骥德在《曲律》里写得明白:悲欢离合,皆由天定。但中国戏曲偏要打破这天定的规矩,就像川剧《白蛇传》里小青怒斥法海时,冷不丁甩出个滑稽的矮子步,硬是把眼泪给逼回了眼眶。

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香消玉殒时,柳梦梅的拾画叫画明明是个凄美场景,偏要配上欢快的【山坡羊】曲牌。这种哭中带笑的编排,恰似江南人家办白事时请来的吹打班子,哀乐里总要掺几段俏皮的十番锣鼓。

二、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

光绪年间,河北梆子名角响九霄在保定府搭台。寒冬腊月里演《窦娥冤》,台下的老少爷们冻得直跺脚。他灵机一动,在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突然来了段插科打诨:列位看官,您说这六月飞雪要是下在保定府...话音未落,戏棚顶的积雪簌簌落下,愣是把悲剧演成了满堂彩。

评剧《杨三姐告状》里最叫座的哭灵一场,老艺人总要在杨三姐哭得肝肠寸断时,让扮县长的丑角突然打个喷嚏。这神来之笔不是胡闹,而是用笑声化解了观众积压的悲愤,就像苦药里撒了把冰糖。

三、笑声里的文化密码

徽班进京时带的《徐策跑城》,老徐策为救忠良之后在城楼上急得团团转。这本是个揪心的场面,偏偏要设计成载歌载舞的高拨子唱段。这种处理暗合了道家的齐物思想——生死悲欢,不过大梦一场。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里,祝英台强颜欢笑劝酒,梁山伯却浑然不觉大限将至。这笑比哭痛的演绎,恰似江南水乡的梅雨季,绵绵细雨里飘着淡淡荷香,把中国人的含蓄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戏台上的哭笑从来不分家,就像老茶馆里的盖碗茶,苦后回甘才是真滋味。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杂剧里就扎了根。当台上的角儿抹着胭脂泪唱起欢音时,台下嗑瓜子的看客们便懂了:这就是滚烫的人间烟火气,笑中带泪才够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