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的活态艺术:那些会行走的戏曲
走街串巷的活态艺术:那些会行走的戏曲
在福建泉州的老街巷里,每逢节庆总能遇见这样的奇景:头戴彩冠的旦角踩着碎步穿过人群,手持折扇的小生边行边唱,铿锵的锣鼓声在青石板路上跳跃。这种边走边唱的独特表演形式,正是被称作宋江阵的高甲戏活态传承。
一、流动的舞台
行走式戏曲源于农耕时代的社火文化。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元宵巡游时,杂剧百戏各呈技艺于通衢,艺人们将大街变成天然戏台。在福建漳州出土的明代砖雕上,清晰可见身着戏服的艺人列队游行的场景,队伍中有人击打十音锣鼓,有人表演公背婆绝技,活脱脱一幅流动的戏曲长卷。
这种表演形式打破传统戏台的桎梏,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广东潮剧的走五方表演中,生旦净末丑五行当穿梭于观众之间,唱到动情处,花枪几乎要扫到前排看客的鼻尖,引得人群爆发阵阵喝彩。
二、泥土里长出的戏曲
行走式戏曲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江西采茶戏源自茶农劳作时的十二月采茶调,表演者手持茶篮,且歌且舞模拟采茶动作。湖南花鼓戏的地花鼓形式,演员踩着鼓点击掌而歌,将田间地头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活色生香。
在安徽凤阳,花鼓艺人独创凤阳三花——边打花鼓、边唱花鼓词、边跳花鼓灯。明末清初,这些流浪艺人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全国各地,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曾描述他们在北平街头击鼓咚咚,且行且歌的生动场景。
三、会呼吸的非遗
行走式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生。泉州高甲戏团创新推出的巷遇戏曲项目,让游客在古巷转角邂逅正在表演的梨园戏班。苏州昆剧院将《牡丹亭》搬进园林实景,观众跟随杜丽娘的脚步移步换景,真正体会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意境。
在浙江嵊州,越剧戏班把拖拉机改装成流动舞台,载着《梁祝》故事走遍山乡。这种戏曲大篷车年均演出超300场,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会跑的戏台子。当水袖拂过稻田,唱腔回荡在山谷,传统戏曲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从田间阡陌到现代都市,行走式戏曲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的亲密对话。它不仅是非遗名录里的冰冷文字,更是活在街头巷尾的文化血脉。当下一阵锣鼓声在某个街角响起,或许我们该放慢脚步,聆听这些行走的戏曲讲述的中国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