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真章:北京戏曲团武生名家杨海刚侧记

梨园深处有真章:北京戏曲团武生名家杨海刚侧记

北京前门大街的戏楼里,一杆红缨枪划破幕布,杨海刚饰演的赵子龙在《长坂坡》中亮相。枪花翻飞间,二十斤重的靠旗纹丝不动,台下的老戏迷们屏住呼吸——这般稳若磐石的腰腿功夫,已多年未见于当今舞台。

一、戏校里的铁腰杆

1987年的寒冬清晨,北京戏曲学校练功房的水门汀地面结着薄霜。十五岁的杨海刚赤着脚,在单腿站桩的晨课中纹丝不动。老师傅的藤条抽在腿弯处啪啪作响,他却咬碎牙往肚里咽:当年盖叫天先生断骨续演,这点苦算什么?

在刀枪把子房,他总比别人多练两个时辰。六合枪的劈、崩、点、挑要诀,硬是在青砖墙上刻出四道凹痕。同窗们戏称他铁腰杆,这绰号后来竟成了梨园行里响当当的招牌。

二、舞台上的活子龙

1996年香港回归献礼演出,杨海刚临危受命顶替受伤的武生名家。面对红磡体育馆八千观众,他在《挑滑车》中连翻三十六个旋子,金盔上的绒球竟未颤动分毫。谢幕时,海外票友的喝彩声掀翻屋顶,有老华侨抹着泪说:这才是正根儿的杨派武生!

2012年复排《钟馗嫁妹》,他创新性地将喷火绝技融入判官步法。为掌握火候,三个月里烧坏七套戏服,最终在保利剧院首演时,那团烈焰恰似判官胸中正气,灼灼光华照亮整个剧场。

三、传承中的守夜人

在朝阳区文化馆的公益课堂,总能看到杨海刚手把手教孩子拉山膀。他改良传统耗腿方法,用中医推拿配合基本功训练,让00后学员直呼:原来功夫还能这么练!

疫情期间,他带着徒弟们录制云练功视频,抖音账号海刚说戏意外走红。有网友留言:看了杨老师的《夜奔》,才知道什么叫'男怕夜奔'的真功夫。如今他坚持每月一场惠民演出,票价永远定在1987年的水平:不能让老百姓觉得京剧金贵。

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杨海刚正对镜勾脸。镜中映着密密麻麻的戏单,从《三岔口》到《铁笼山》,每出戏码都沁着汗渍。窗外飘来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他手腕轻抖,笔尖在眉心画出最后一抹红——那抹红,恰似四十年前戏校墙头的爬山虎,在岁月里愈显浓烈。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