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舞蹈附中:传统艺术苗圃里的苦与甜

北京戏曲舞蹈附中:传统艺术苗圃里的苦与甜

推开北京戏曲舞蹈附中的朱漆大门,清晨五点半的练功房里早已人影绰绰。压腿把杆上凝结着晨露,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咿咿呀呀的吊嗓声穿透薄雾——这里是京城最特殊的中学,也是传统艺术传承的隐秘花园。

一、清晨五点半的练功房

疼吗?面对这个问题,戏曲表演专业的小雨下意识摸了摸后腰的膏药。这个14岁的河北姑娘每天要在硬木地板上完成上百个空翻,膝盖上的淤青从未消退过。基功课老师张建国有句口头禅:戏是苦出来的,汗珠子摔八瓣才能出活儿。他的教鞭永远悬在把杆旁,纠正着每个细微的身段错误。

在舞蹈楼,民族舞班的男生们正在进行撕胯训练。随着老师数拍子的声音,少年们咬紧牙关将双腿压成180度。汗水顺着下颌滴在地胶上,很快汇成小片水渍。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正如走廊里褪色的条幅所写: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晓。

二、藏在梧桐树下的艺术密码

这所占地仅35亩的校园堪称传统艺术的微缩盆景。戏曲楼墙外保留着建国初期的工字纹砖雕,舞蹈楼前的老梧桐见证过五代舞者的成长。最让学生们骄傲的,是那间摆满脸谱模具的非遗工作室——这里保存着328套濒临失传的戏曲勾脸谱式。

周三下午的选修课总是格外热闹。京剧班的孩子们围在国家级传承人李老师身边,看他用一支鼠须笔在石膏模上勾勒关羽的卧蚕眉。昆曲社的成员们则跟着录音机里的笛声,逐字打磨《牡丹亭》的咬字归韵。夕阳透过雕花窗棂,在少年们稚嫩的面庞上投下斑驳光影。

三、聚光灯外的青春抉择

艺考放榜日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去年以专业第一考入北舞的小艾回校分享时,特意展示了脚踝上的陈旧性损伤。在附中的六年,我学会了与疼痛和解。她说这话时,台下学弟学妹们交换着会心的眼神——他们太熟悉这种成长的滋味。

文化课教师王老师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面对重专业轻文化的质疑,她展示着去年毕业班的成绩单:83%的学生通过文化课本科线,这个数字在艺术类院校中堪称惊艳。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家,不是表演机器。她扶了扶眼镜,身后的书架上摆满了学生们的读书笔记。

暮色中的校园渐渐安静下来,戏曲楼传来隐约的胡琴声。在这里,青春被重新定义了刻度——用汗水的咸度量成长的甜,以伤痛的茧丈量梦想的远。当更多同龄人在题海中浮沉时,这群少年正用身体书写着另一种青春史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续写着千年艺术的当代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