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有乾坤:寻访北京城里的戏曲戏窝子
胡同深处有乾坤:寻访北京城里的戏曲戏窝子
走在北京的胡同里,总能听见若有若无的胡琴声。转过灰砖墙的拐角,说不定就撞见一群扮着戏妆的演员,踩着厚底靴从四合院门里鱼贯而出。这些藏身市井的戏曲小剧团,像是散落在京城的文化珍珠,用最地道的唱念做打,续写着六百年古都的戏曲传奇。
一、梨园春色关不住
北京戏曲版图里,除了国家京剧院这样的金字招牌,还有一群活跃在民间的戏窝子。风雷京剧团就是其中翘楚,这个诞生于前门大棚栏的老剧团,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乐社。他们至今保留着全本《四郎探母》的绝活,武戏演员翻跟头能从戏台翻到观众席过道,看得人直呼过瘾。
昆曲界的活化石幽兰剧团扎根东城胡同三十年,演员们能把《牡丹亭》唱出胡同烟火气。去年他们在颜料会馆推出沉浸式《游园惊梦》,观众跟着杜丽娘在百年古建里移步换景,手里的茉莉花茶与台上唱词氤氲成一片。
二、姹紫嫣红开遍
越剧在北方的土地上开出了别样风情。小百花越剧团每周六在琉璃厂古戏楼开锣,绍兴方言唱段混着京片子叫好声,倒也别有韵味。当家花旦王丽娟独创的越韵京白,把《梁祝》里的十八相送唱得北国观众也能品出江南烟雨。
河北梆子的野腔在通州剧场找到了新舞台。新荣记梆子剧团保留着老戏班赶场传统,演员们白天是快递员、社区工作者,晚上勾脸登台,《大登殿》的高腔能掀翻屋顶。团长张铁山说:咱这梆子声里,住着老北京的魂儿。
三、寻常巷陌有知音
最动人的风景藏在社区戏社里。东花市街道的民间曲艺社,退休票友们自编的《胡同故事》系列,把垃圾分类、老房改造都编进了西皮二黄。戏台就是小区花园,琴师坐在石凳上拉弦,老太太们抱着孙子听得入神。
这些小剧团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城市文化生态。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舞美,但演员眼里的光、观众脸上的笑,还有胡同里此起彼伏的叫小番,构成了北京城最鲜活的戏曲基因。当夜色渐深,某条不知名胡同飘出的一声苏三离了洪洞县,或许就是六百年戏曲血脉的当代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