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真章:记北京戏曲协会陈飞的艺术人生
梨园深处有真章:记北京戏曲协会陈飞的艺术人生
2008年仲夏夜,长安大戏院的《白蛇传》谢幕时分。当许仙摘下髯口露出清秀面庞时,全场观众才惊觉这位唱腔浑厚的老生竟是位而立之年的青年演员。这就是陈飞在京戏舞台留下的第一个传奇瞬间。
一、氍毹之上见真功
陈飞的幼年浸润在京韵胡同里,六岁跟着票友爷爷吊嗓子,十岁考入北京戏曲学院。清晨五点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他穿着浸透汗水的练功服,对着斑驳的镜子反复推敲云手的身段。2002年拜入著名余派老生李少春门下后,他独创出倒吊嗓练声法——每日倒立着吟唱《文昭关》选段,硬是把天生清亮的嗓音锤炼出金石之韵。
在《赵氏孤儿》中扮演程婴时,他揣摩角色二十年的心理跨度,设计出三变髯口的绝活:从黑髯到灰髯再到白髯的转换,配合唱腔的微妙变化,将忠义之士的沧桑岁月凝缩在三个时辰的戏文中。这种艺术处理后来被戏曲学院编入教材,成为老生行当的经典范式。
二、守正创新两相宜
2016年故宫畅音阁复建后的首场演出,陈飞交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在《贵妃醉酒》中,他引入全息投影技术,让杨玉环的水袖与虚拟牡丹交相辉映。当传统【四平调】响起时,观众席间老戏迷频频颔首,年轻观众举着手机记录这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主持的戏曲进校园项目已走过十二个春秋,独创的唱念做打四维教学法让00后学生们在嘻哈节奏中体会西皮流水的韵味。2021年,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戏曲AR脸谱应用登上国际数字艺术展,用科技语言讲述中国戏曲的美学密码。
三、薪火相传守初心
在鼓楼西大街的幽静四合院里,陈飞每周开设公益传习班。这里既有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他教美国小伙马克画霸王脸谱时,总会强调眼窝的这抹朱砂,藏着项羽八千子弟兵的英魂。日本留学生山田熏苦练三年,终于在某次雅集上用中文唱出了地道的《定军山》。
面对传统戏曲的当代困境,陈飞有自己的坚持:我们不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而是活在当下的说书人。他正在筹备的新编历史剧《燕京往事》,将首次尝试用京剧演绎老舍笔下的市井风情,让百年戏楼再次回荡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
从虎坊桥的露天戏台到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之下,陈飞用四十载光阴丈量着戏曲艺术的传承之路。当有人问起成功的秘诀,这位两鬓微霜的艺术家总会笑着指向练功房墙上的斑驳字迹——那是他十五岁时用毛笔写下的戏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心中百年魂。这或许就是中国戏曲人最本真的写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